中國生物學家、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近期發文哀嘆,指中國大部分大學都接近放棄招聘國際正教授,文章引發網路熱議。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8日在其個人公眾號上發表〈我國招聘國際科學人才的經驗與教訓:原因與後果〉一文,該文隨即在隔天被官媒搜狐網以〈饒毅:海外引進的正教授幾乎被「清零」〉為題報導,力挺饒毅「對中國近十七年來引進國際科學人才的歷程進行獨到闡釋」。
領導層幾乎由國內博士擔任
饒毅在文章中說,「國際教授回國,除了十幾年前,現在基本不再是潮流。」按照饒毅的說法,目前只有西湖大學的國際正教授的數量超過北大、清華,比率遠超中國所有院校,大部分大學都接近放棄招聘國際正教授。
而作為資金雄厚、擁有一百多個研究所的中國科學院,十幾年來,真正全職到位並留下工作的國際正教授恐怕不到十人,也許不到五人。北大、清華、以及有著美國建校背景的協和醫學院也一樣,幾乎全部清零國際博士,領導層幾乎全部由國內博士擔任。
面對這種現象,饒毅把原因歸咎為很多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因為擔心國際教授的程度高於學校和研究機構的領導,「不方便」管理,因此排斥國際正教授。
搜狐網在解讀饒毅的文章時說,據統計,「在330位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及部屬院校的一把手(校長和黨委書記)中,僅有22人有海外博士學位。在985高校(指985工程,中共為建設一流大學而啟用的計畫)中,具有留學經歷的更是稀少,僅為6人(數據統計截止至2024年3月26日)。這樣懸殊的比例,著實需要我們深入思考。」
官媒的大力呼應使饒毅的文章更為引人關注。萬維讀者將饒毅講的稱為中共「清零」的一部分。文章指,疫情「清零」後,又一場「清零」運動悄然而至,包括外資清零、外國人清零,和引進的一批國際教授清零。
那麼,是誰在做這種「清零」工作?學校和科研機構敢自行其事嗎?獨立撰稿人諸葛明陽對《大紀元》表示,饒毅的文章和官網的態度,代表了上層的意思,「中國所有的機構都是黨委領導制,既然排斥『海歸』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科研機構的普遍現象,那絕不是哪個個人敢這麼幹的。這與中共黨魁搞的排斥外資外企、『反間諜』不無關係。習近平一方面大喊要吸引外資,一方面又通過擴大化了的《反間諜法》給外企和外國人製造麻煩。這種『既要⋯又要⋯』的習式思維,讓下面人無所適從。」
諸葛明陽認為,「對於大專院校而言,沒有或少了『海歸』教授,除了饒毅講的很多單位、地方和領域學術標準顛倒,有個人/群體利益之爭外,避免因觸碰《反間諜法》而自找麻煩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針對饒毅的文章,有網友在搜狐和網易上留言說:「免得抓間諜了。」還有網友以反串語氣諷刺道:「關鍵在於國外引進的人才思想覺悟不高,沒有接受正確的價值觀塑造,容易帶壞年輕人,影響學生的思想教育成果!」
實際上,中國的政治大環境也很難讓洋博士立足。早在2019年,北京大學黨委就組織開展了「傳承紅色基因,鞏牢保密防線」的系列活動。今年3月28日,天津工業電腦科學與技術學院對全體教師開展保密教育專題培訓。甚至連幼兒園都召集教師、家長學習,提高他們對《反間諜法》的「懂法、用法」程度。
旅居日本的時評人夏一凡對《大紀元》表示,「這些學術界的亂象是中共獨裁專制和傳統的官本位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中國社會所特有的專制文化現象。加之中共整天抓間諜,很多校長怕惹禍上身也不敢聘任洋博士,或賦予洋博士絕對權力。萬一這個人被說成間諜怎麼辦?校方勢必要承擔連帶責任。」
在中國想做學問 得先站好隊
饒毅在文章中提到西湖大學的國際正教授人數最多,可謂鶴立雞群。這所2018年在杭州成立的「民辦大學」,設有理學研究所、尖端技術研究所、基礎醫學研究所和生物學研究所,目標是進行科學研究及博士生培養。該校從一開始就受到當局的重視和資本大老的投資。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3月,施一公、陳十一、潘建偉、饒毅、錢穎一、張輝、王堅七位學術界的名人向政府部門提交了〈關於試點創建新型民辦研究性的大學的建議〉,獲得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2018年2月,西湖大學獲得中共教育部的批准。
西湖大學吸引了一大批資本大老的投資,包括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人和合伙人沈南鵬、高瓴資本創辦人張磊、大連萬達老闆王健林、騰訊老闆馬化騰、北京榮聯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東暉、入選「《富比士》中國2023創投人100」榜單的鄧鋒、以28億元名列「2019年胡潤百富榜」第1,385位的葛航等。
「學術專家也好,資本大老也好,他們許多人都是雙重身分,即還有一個政治身分。比如,人大或政協委員或代表,或某個所謂民主黨派的成員。按中共以前的說法,他們都是『紅色專家』和『紅色資本家』。在中共,你想做學問,想搞科研,也必須站好隊,有個政治頭銜保護自己。饒毅之所以敢言,背後肯定有人支持,最起碼代表了上面的意思。」諸葛明陽說。
他進一步解釋說:「西湖大學能做穩、做大,不僅僅靠的是資本和師資,而是其研究方向符合了中共的需求。生物醫學方面的人才正是中共需要的,可應用到病毒研究、疫苗生產、基因分析、生化武器製造等方面,符合了中共的戰略布局。所以不管是教育部還是地方政府,肯定是支持的。」
相比之下,同樣是在杭州辦學的馬雲就大不一樣。他與八名中國著名企業家和學者在2015年創辦了「湖畔大學」,目標是對企業管理人員進行培訓。當時他們的口號是「湖畔要辦300年」。但湖畔大學並沒有得到教育部的批准,其命運也與西湖大學相反。
2021年5月13日,中共教育部、民政部、公安局、國資委、市場監管局等八個部門聯合下發文件,要規範「大學」、「學院」名稱的登記使用,避免一些企業內部設立的培訓機構「造成社會公眾誤解,擾亂了教育秩序,產生了不良影響」。
雖然文件沒有點湖畔大學的名,但輿論普遍認為事件與馬雲不無關係。該文件發布後,湖畔大學改名為「浙江湖畔創業研學中心」。
「湖畔大學之所以敗北,一是缺乏政治勢力的支持,二是辦學內容與中共的戰略思想沒有關係。所以說,中國沒有純粹的學術,一切都是政治。」諸葛明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