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公視預計推出兒少頻道「小公視」,期望提升台灣自製兒少節目量能。多位立委25日立院質詢,兒少節目自製率低、及人才培養斷層,令人憂慮。王時思表示,提升量能需要有市場驅動,「小公視」整體策略展開可望帶來提升。
去年《公共電視法》完成修法,今年文化部挹注6億元經費支持公視製播兒少節目。文化部次長王時思備詢時表示,今年8月預計推出公視兒少頻道「小公視」,可望全面提升台灣兒少影視內容自製量能。
王時思說,「小公視」將結合文化部、文化內容策進院及產業能量擴散資源,從兒少內容孵育、開發、產製及行銷等各階段,帶動資金合資合製,整體提升兒少內容時數以及影視人才培育,並健全兒少影視內容整體環境。
民進黨立委林月琴表示,台灣兒少節目重播率高,代表品質跟數量不足,兒童缺乏新鮮的娛樂選擇,導致多用網路,政府應推動兒童自製節目,並注重教育性與文化價值。
民進黨立委郭昱晴說,兒少節目對兒童可能是一輩子的影響,不過台灣兒少節目製作時數卻逐年遞減,在2019年到2022年之間,從1,584小時減少到890小時,且自製節目只佔8%,而台灣外購的兒少節目卻超過90%。
針對國外兒少節目,國民黨立委羅廷瑋說,連自己的孩子都在看《救援小英雄波力》,台灣孩子都看國外節目有可能造成文化斷層,因為孩子都在接收外國文化資訊。
對於製作環境量能不足,王時思表示,這是台灣長期以來的危機,加上收視習慣改變,導致願意投資在兒少節目上的產業跟資金減少、自製率偏低,民間資金導入偏低都是目前重要的課題。
王時思說,希望能給公視一點時間,在調整過預算後,讓公視在有完整預算的基礎上,把人才、資金跟公司團隊建立起來,以長程來看可望帶來健康的兒少節目製作環境。
郭昱晴建議,文化部、教育部可跨部會研議扶助學校端培育人才。
王時思表示,跨部會以及產、官、學合作培育人才都沒有問題,不過還是需要有市場驅動,才能帶動整體製作量能,因此目前目標是與民間合作產製來做結合,結合台灣IP也是公視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