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在所屬國有林地區,進行野生動物長期監測,根據8年來的照片分析,物種豐富度最多的前三名分別是山羌、獼猴、鼬獾,調查也發現,台灣水鹿的活動範圍從中、高海拔,向下擴散到接近平地的低海拔地區。
林業保育署自2015年起,在國有林地區設置紅外線自動相機進行野生動物監測,在不同海拔區域擴大增設相機,已有387處監測樣點,能長期監測中、大型野生哺乳動物的族群變動情形。從2015年9月至2023年7月止,累積影像紀錄已逾1億2,400多萬小時,共拍攝約48萬張有效相片。
各物種攝得的相片張數,能反映其相對豐富度。入鏡最多前十名以山羌最多,達28萬7,957張,其次依序為獼猴、鼬獾、松鼠、白鼻心、食蟹獴、水鹿、野山羊、野豬、麝香貓。但因自動相機拍攝的主要是在地面活動的動物,因此獼猴與松鼠的相對豐富度會被低估。
林業保育署表示,台灣水鹿目前仍屬保育類動物,但族群豐富度逐年上升。水鹿過去多分布在中央山脈高海拔地區,近年來逐漸往下擴散,在海拔1千至2千公尺範圍的族群豐富度增加趨勢最明顯,且持續往低海拔山區接近。監測相機拍攝到的最低分布紀錄,是海拔135公尺的高雄市杉林區。其拍到樣點比率,也在8年來從1.63%大幅上升至30.66%。
此外,台灣黑熊被拍攝到的紀錄也越來越多,更多次拍到小熊或母熊攜帶仔熊的照片,不僅代表族群分布範圍變廣,也顯示其繁殖狀況良好。
林業保育署宣布,自今年起將再大幅增設自動相機點位,使野生動物的長期監測能從國有林地區,擴大到全台淺山丘陵與平原地區,以掌握更多野生動物族群變動趨勢,制訂更精準的經營管理政策。
墾丁梅花鹿屢遭盜獵
另墾丁國家公園梅花鹿復育有成,野外族群規模約1,500隻,卻屢傳盜獵。屏東環境保護聯盟2023年8月在港口溪夜探時,發現2隻斷頭梅花鹿,其中一隻公鹿明顯死亡多日,頭顱應是死後被割下;另一隻母鹿屍體毛色鮮艷,可能為生前或剛斷氣不久便遭斬首,由於身體無外傷,不排出是受困在泥濘中自然身亡或被「安樂死」。
當地野外生態觀察者指出,過去不少人為了取得最有收藏價值的鹿角及鹿頭,都會到墾丁社頂山區以南地區尋找,大部分都是針對自然死亡個體,但近年許多盜獵者卻以陷阱或武器殺害梅花鹿。
有民眾不忍梅花鹿疑遭盜獵頻傳,自製文宣表達訴求,稱「龍磐大草原風景區是盜獵者的樂園、是梅花鹿的墳場」,盼引起相關單位重視。對此,墾管處回應,接獲民眾反映後即加強取締,年初曾查獲有民眾持有獵槍及彈藥,但並未發現狩獵動物。
違規狩獵可罰3千元
墾管處強調,梅花鹿雖不屬保育類,但在國家公園內獵捕野生動物,已違反《國家公園法》第13條,經查獲可處3千元罰鍰;若是完全死亡的梅花鹿,民眾取下頭顱或其他骨骼雖沒違法,但仍希望大自然的東西能留在當地,不要任意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