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雲嘉屏

臺傳統工藝纏花 登上巴黎奧運會場

林佩瑩把傳統纏花做得更繽紛。(記者廖儷芬/攝影)
林佩瑩把傳統纏花做得更繽紛。(記者廖儷芬/攝影)
【記者廖儷芬/雲林報導】

傳統工藝「纏花」的精髓

「剛開始學的時候,只能用一條線去纏,需要專注和耐心,這是因為傳統是我們的根基。如果你的根基不穩固,就無法做出優秀的作品。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也用相同的方式訓練新學員。」台灣工藝之家纏花老師林佩瑩回憶起初學纏花時,陳惠美老師的諄諄教誨。

融入羊毛氈技法的纏花作品。融入羊毛氈技法的纏花作品。(廖儷芬/攝影)

從幼稚園老師到纏花工藝家

林佩瑩提到自己從幼稚園老師轉行到纏花工藝家的過程:「我的手作熱情始於國中時期,我就喜歡做一些手工藝品。二十多年前,我參加了一場喜宴,在喜宴上,新娘插了一朵手工製作的春仔花,這讓我深受啟發。後來在宜蘭的傳藝中心,我看到了陳惠美老師的作品,當下就深深被吸引,這次經驗再次激發了我對纏花的興趣。從那時起,我就持續不斷地到宜蘭和台北工藝中心學習。」

林佩瑩為了打扮自己,不斷創作與創新。林佩瑩為了打扮自己,不斷創作與創新。(廖儷芬/攝影)

她強調了從傳統花嫁學習打下的基礎功:「陳老師的要求比較嚴格,例如,我們必須掌握剪紙的技巧,才能製作傳統的十二枝花嫁。在我們開始學習時,沒有像現在這樣,直接給你一個紙型,讓你上手。相反,我們必須自己剪出紙型,才能製作花朵。即使是一個兩公分寬的紙型,每個人剪出來的都會有自己的個性,因為這是我們自己手剪的,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生命。」

十二花嫁是纏花的基本功。十二花嫁是纏花的基本功。(廖儷芬/攝影)

獲選為臺灣工藝之家

對於成為臺灣工藝之家的感謝,林佩瑩感慨地提到了山線社區大學:「我記得幾年前,當我還在教授傳統花嫁時,雲林山線社區大學的校長黃世輝和執行長黃莉婷,對我的作品提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建議:將我們的藝術與環境相結合。當時的雲林溪十分骯髒,但在一次走訪中,我們看到了一隻蜻蜓,我意識到水質已經改善,蜻蜓回來了。」

林佩瑩為社區大學生態教育,做的第一隻昆蟲蜻蜓。林佩瑩為社區大學生態教育,做的第一隻昆蟲蜻蜓。(廖儷芬/攝影)

她進一步分享了與環境結合的作品製作過程:「我製作了第一隻蜻蜓,帶有環境教育的意義。黃世輝校長開始將我的作品宣傳到許多地方,並與其他老師分享。他們希望其他工藝老師也能將作品與環境結合。他們向教育部分享了這個想法,並在其他社區大學分享了我們的成果。」這樣的啟發改變了林佩瑩的想法,她開始製作更多與環境相關的作品,如魚、蝴蝶等。她不再僅限於傳統花嫁,開始製作紫斑蝶、黃金蝙蝠,甚至是臺灣萍蓬草等作品。這一切都是因為校長和執行長的鼓勵和支持,他們希望林佩瑩的作品能夠觸及更廣泛的群眾。對此,林佩瑩心懷感恩:「如果不是他們,我可能依舊只是一位教授傳統花嫁的老師,我不會想到製作這麼多不同的作品。」

八色鳥作品。林內八色鳥作品。(廖儷芬/攝影)

2024巴黎奧運 中華隊制服結合纏花作品

林佩瑩興奮地分享了她參與的2024巴黎奧運中華隊制服設計:「周裕穎設計師找我設計中華隊奧運制服上的胸花,他想要結合時尚與傳統。我們設計了一朵梅花和油菜花,梅花代表著堅韌,油菜花象徵著加油。在設計的過程中,我們面臨了許多挑戰,每一個小細節都是他的想法。為了符合他的要求,我們克服了許多困難,將纏花技術發揮到極致。我使用了警察局回收的四色牌,製作了油菜花的花心,將常民文化與美學融入到設計中。」

為中華隊奧運選手做的胸花,融入油菜花和梅花。為中華隊奧運選手做的胸花,融入油菜花和梅花。(文化部提供)

這次經驗讓她有了新的突破和收穫:「這次設計讓我踏出了以前可能不敢做的東西。從設計到打樣出來,大約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我的收穫是學會了更多,克服了許多困難。」

林佩瑩為中華隊前往巴黎奧運的選手做的胸花。林佩瑩為中華隊前往巴黎奧運的選手做的胸花。(廖儷芬/攝影)

教學理念與態度

林佩瑩對新學員的期許是:「剛開始學的時候,要把心放空,專注學習。內化後,技巧會融入到你的創作中,而不會感到違和。」她強調了學習的重點:「只要熟練了,熟能生巧。我一直都說,如果你要學一個東西,先把你的心放空,不要有其他的想法。」

右邊小黃花就是台灣萍蓬花。右邊小黃花就是台灣萍蓬花。(廖儷芬/攝影)

對美的追求

林佩瑩對美的追求使她不斷創作新作品,她表示:「我希望我的飾品都與眾不同,這才讓我認真研究起來。後來我發現,我可以做出更多不同的東西,這樣我才開始專心去製作。我覺得這很有趣,而且製作出來的作品也很漂亮。我本來就對手工藝品很感興趣,我學了很多不同的技能,例如黏土、板畫、羊毛氈等,最重要的是要將它們與我的飾品結合起來。」她希望人們能在任何地方看到纏花作品,並了解這項傳統技藝:「我們不只做單一類型的作品,例如貢神花或花嫁花,還有帶路雞、招財金雞等,希望能應用在各種場合。不論是哪個宗教,都可以使用我們的作品,因為善念無分宗教,每年製作貢神花是我們最大的工程,我們也感謝北港朝天宮接受我們的作品,讓它們在很多廟宇中被使用。」

貢神花很費工,但林佩瑩覺得這項作品很神聖莊嚴。貢神花很費工,但林佩瑩覺得這項作品很神聖莊嚴。(廖儷芬/攝影)

近期將發表的新作品

林佩瑩透露了最近將要發表的新作品:「最近我們將發表一個與雲林溪相關的作品,這次我們與兩位拼布老師合作,創造了一個更大型的公共藝術,將其擺放在雲林溪上。這次的作品我們有更多突破和創新,讓它可以在水中展現,我們稱之為『希望樹』,象徵著平安,並且都是使用環保回收的材料來製作,因為作品比較大,所以我們使用了毛線來製作。我們將於6月22日在雲林溪舉辦作品發表會,屆時您可以看到這個『希望樹』,它的概念類似捕夢網,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

林佩瑩。林佩瑩補破網新作品的縮小版。(記者廖儷芬/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