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中國教授直指,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和碩士生產地,造成大量的失業和專業不對口。專家認為,經濟下滑,當局為緩解年輕人就業壓力,把問題往後退,就造成碩博生過剩。
「今年我們碩士和博士畢業生達到了112萬5,900人。」中國心理學教授鞠強近日撰文說,「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博士生產地和碩士生產地。我們平均壽命是七十多歲,按照這麼一個速度,我們經過一代人以後,我們將有1億的碩士博士,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字。」
今年的碩博士畢業生應來自於2021年或2022年所招生的。據中共教育部數據,2022年,研究生招生124.25萬人,比前一年增加6.60萬人,增長5.61%,其中,博士生13.90萬人,碩士生110.35萬人;2021年研究生招生117.65萬人,比2020年增加7萬人,增長6.32%,其中,博士生12.58萬人,碩士生105.07萬人。
去年碩博生招生數字再次攀高。人民網3月1日援引教育部數據,2023年中國共招收研究生130.17萬人,比上一年增長4.76%,其中,博士生、碩士生分別為15.33萬人、114.84萬人,比上一年增長10.29%、4.07%。
相較之下,身為科技強國的美國,2021年獲得博士學位者只有5萬2,250人。鞠強表示,碩士、博士是為學術而培養的,不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培養的。「我們這個社會需要這麼多的人來研究學術嗎?根本容納不了這麼多人。所以這些人絕大多數是不會去做學術的,他學術的訓練也就是浪費的。」
他認為,這個情況很糟糕啊!一定會造成巨大的碩士、博士專業不對口或者找不到工作的情況,「你培養一大堆找不到工作的、高學歷的人,無疑是在社會上養一大群發牢騷的人。這些人是社會不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這種策略,我是到處喊、到處叫『不能這麼搞』,但是效果不明顯。」鞠強最後說,「今年112萬5,900名碩士、博士畢業,這實在是一個重大的規劃失誤。」
對此,台灣智庫諮詢委員吳瑟致6日對《大紀元》分析,「從規劃碩博士的培養,或者說各個大學在招生這部分的設計,我覺得確實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對許多中國學校來說,你能夠增加一個碩士點(班)或博士點(班),當然就增加了政府相關的補貼,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
年輕學子不願走技職體系 傳統產業難以繼續升級
雲林科技大學財金系教授鄭政秉6日也對《大紀元》分析,中國現在這種碩博生增長是有點過頭了,「第一,中國自身的高檔企業普遍性仍然不高。過去中國向全球輸出非常多的尖端人才,比如你看到美國歐洲的大學的新興教授裡,來自中國的比例非常高;但現在輸出這條路也遇到問題了。」
另外,「在高科技方面,中國跟歐美國家的合作也減少,歐美國家紛紛從中國市場退出。中國原來這些高端人才大部分進入這種跨國企業,但現在他們也沒有了出路。」他認為,這是因為,「中國自己的高端產業研發上面,本來能力就不強,歐美國家把這個路砍掉之後,他們的進展也非常有限。」
此外,鄭政秉說,中國還有一個很大問題,製造業非常龐大,可是中低端的居多,那些中低端的必須要有技職體系去填補這一塊。但是很多年輕學子不願意走向這一塊。所以造成傳統的產業不容易繼續升級,需要的人才也不符合需要,這些高階人才無路可去。
吳瑟致表示,「當一個國家競爭力下滑,或社會問題一直在出現,你就會看到很多人的工作、他追求的不是符合自己專業,而是著眼於短期操作,或是著眼於名不符實的工作領域,不符合專業的培養。」並且,學校培養學生也沒有對準未來的社會需求,這是政府資源在學術人才培養上的浪費,這其實也是中國目前非常嚴重的問題。
面臨失業,大批年輕人被鼓勵「讀研」,吳瑟致認為,把問題延後並不等於解決,反而使問題一直堆疊,更加複雜或更加難以解決。
解決碩博士生就業問題 分析:過剩人力或導向軍工產業
鄭政秉則認為,中共沒有辦法解決這些高端的名校碩博士生就業問題,那會造成中國未來穩定上的最大一個問題,「如果習近平在地緣政治上,兩岸衝突,某種衝突上,希望投入更多資源,那這些失業大軍就會逐漸被引向軍工產業,引向黨國企業的改造當中。所以基本上對中國大陸都不是一個太好的訊號。」
「這些年輕人在經過一兩代的調整之後,他不得不走向軍工產業,不得不走向地方性的黨營組織(安排),去接受低薪、沉重、死亡風險非常高的產業當中的工作。」所以,他認為,這一批廣大的社會精英,隨著失業率不斷擴大,這些人無處去,會構成中國社會巨大的不穩定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