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恆春半島發生臺灣近代史上不可抹滅的「牡丹社事件」,當時牽動中國、日本甚至美、英的政治局勢;今年是「牡丹社事件」150週年,臺美日三方以及部落族人齊聚事發地點,共同為「macacukes石門古戰場」縣定史蹟碑揭牌,眾人許下心願:願天地無烽火,願永世皆太平。
牡丹社事件堪稱臺灣最重要的命運轉捩點之一,1867年美國商船「羅妹號」事件,美國駐福爾摩沙領事李仙得與斯卡羅原住民協議「南岬之盟」和平協定;1871年琉球宮古島民遭遇船難漂流到恆春半島八瑤灣,因為誤解發生八瑤灣事件,進而導致日軍以此為藉口出兵。
1874年,日軍在車城鄉射寮登陸,沿四重溪上溯,在牡丹鄉石門峽谷,與牡丹各社族人發生激戰,部落奮勇守護家園,牡丹社頭目aruqu(阿祿古)父子等原民戰士奮戰而亡,史稱「石門之役」。
盼後代學習祖先 捍衛家園
石門古戰場為「石門之役」發生地,是牡丹社及高士佛社人抵禦日軍入侵之處,在排灣語中稱為「macacukes」,有相互支撐之意,另外引申出抵禦外侮之意涵,去年經屏東縣文資審議會通過登錄為史蹟。
5月22日,適逢牡丹社事件150周年,屏東縣長周春米、原民會主委曾智勇、史詩臺劇「斯卡羅」原著陳耀昌醫師,以及日本臺灣交流協會、琉球沖繩代表、美國在臺協會高雄分處處長張子霖等,臺、日、美三方代表共同為「macacukes石門古戰場」縣定史蹟揭碑。
周春米指出,當年因為不同民族、語言與文化形成的隔閡,造成傷痕,時至今日,痕跡已轉化成力量和勇氣,共同守護愛與和平。
部落族人代表高加馨認為,透過歷史記憶,緬懷先人英勇抗戰精神,讓後代子孫可以學習祖先捍衛家園的堅韌意志外,不同民族間能彼此理解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