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教育科普

防堵PFAS恐影響產業 學者籲依台現況訂規範

台灣身為半導體產業重鎮,但目前半導體產業聲明只能盡量尋找替代品,尚無法全面禁用PFAS。半導體示意圖。(Justin Sullivan/Getty Images)
台灣身為半導體產業重鎮,但目前半導體產業聲明只能盡量尋找替代品,尚無法全面禁用PFAS。半導體示意圖。(Justin Sullivan/Getty Images)
【記者許嘉麟/台北報導】因難以被分解而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的PFAS(全氟烷基化合物),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一直用於工業和商品,也廣泛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邀集學者探討,指出要一次全面禁止PFAS並不容易,從源頭管制、尋找替代品等會是比較可行的方式,同時跟隨全球管制趨勢訂定符合台灣現況的規範。

從食品包材的防水防油塗層、紡織品,到半導體製程、消防泡沫等,都有PFAS的身影存在,不同種類的PFAS可能會引起嚴重程度不一的健康效應,PFAS當中的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是被使用和研究最廣泛的,PFOA在2023年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第一類致癌物,PFOS則被列為第2B類「可能對人類致癌」。

國際上已陸續訂定相關規範進行管制,相關企業也紛紛宣布棄用時間表,據食藥署官網顯示,目前全球僅歐盟率先針對特定食品類別提出四種全氟烷基化合物(PFOS、PFOA、PFNA、PFHxS)的管制標準,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則於4月10日公告法規《PFAS國家飲用水標準》,首次對飲用水水中的PFAS進行限制,針對其中5種PFAS設定上限,撥款10億美元,協助各州在3年內對自來水供應系統設置監控設備並定期彙報,並給予2年時間處理,以期在2029年4月10日前達到法規標準。

國際相關企業也逐漸公布棄用PFAS並尋找替代品,其中美國3M公司於新聞稿指出將在2025年停產PFAS,美國品牌Gore-Tex則宣布其戶外衣物產品所使用的防水膜,在2025年將100%不含全氟碳化物(PFC),同時持續開發新材料。

我國環境部除了在4月24日公告新增列管PFAS家族中的147種「全氟己烷磺酸(PFHxS)及其鹽類與相關化合物」為毒性化學物質,除研究、試驗及教育外全面禁用外,也預計在今年推動跨部會制定管理方針。

針對目前的PFAS檢測與健康影響,台灣科技媒體中心29日舉辦線上記者會,邀集學者探討,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林郁真指出,PFAS會隨著時間在人類、動物和環境中累積,干擾人體內性荷爾蒙、甲狀腺素的平衡,也會增加人體感染傳染性疾病的風險,是全球積極想辦法去除的汙染物。

林郁真教授團隊最早於2009年便開始研究台灣環境中的PFAS,檢測出新竹科學園區附近溪流下游有高濃度PFAS。近幾年經環境部持續追蹤,發現台灣環境中PFAS逐年下降,但還未達到美國最新的飲用水標準。

在立法規範的部分,林郁真認為,源頭的管制特別重要,PFAS的種類有上萬種,要完全不製造或不使用非常困難,且依據產業不同,使用的種類也不同,尤其是半導體產業,不可能完全不使用,只能盡量避免高毒性的PFAS。

林郁真強調,台灣產業其實已經受到影響,因為台灣產品輸出到國外皆需符合其他國家的管制標準,在全球紛紛針對PFAS訂定規範的趨勢下,台灣需要跟全球同步,雖然難以一次到位、完全禁止所有的PFAS,但先管制毒性較明確的某些PFAS是可行的。

台灣身為半導體產業重鎮,但目前半導體產業聲明只能儘量尋找替代品,尚無法全面禁用PFAS,加上原物料組成往往被視為商業機密,能獲得的訊息不多。林郁真表示,這種產業上的差異可能導致PFAS在台灣環境中的流布特性與國外有所不同,因此台灣應著重本地產業鏈可能會用到的PFAS及其替代品,未來需要投入更多資源與人力,發展既有效又可行的分析方法來應對挑戰。

台灣大學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助理教授羅宇軒表示,為保障我國國民健康,實需訂定相關檢測PFAS的標準,訂定相關規範時需考量目標族群、國民飲食習慣,以及台灣目前檢測PFAS的量能、現有PFAS的背景值,方可制定兼顧實務與科學的政策決策。他也指出,由於對大多數PFAS還不夠了解,快速填補這些毒理資料缺口,就成為PFAS物質管理的重要議題。

改用短鏈PFAS比較安全?

PFAS種類眾多,其中僅約20種有較為完整的流行病學或實驗動物毒理資料,近年來,PFOA和PFOS在美國已逐漸被其他種類的PFAS取代,但目前人們對眾多新興PFAS替代物(例如短鏈PFAS)種類的健康效應,所知仍有限。羅宇軒表示,PFAS造成的健康危害,還有很多資料缺口,尤其是禁止長鏈PFAS後出現的短鏈PFAS和其他替代物,目前還不知道哪些種類會危害人體健康。因此他運用細胞實驗,希望建立篩選方式,協助評估哪些PFAS的特徵會產生較高毒性。

林郁真指出,長鏈PFAS逐漸被管制,但不代表短鏈的PFAS和其他替代物比較安全,加上短鏈PFAS和替代物的資料很難取得,也就難以評估這些物質對人體、環境的影響,所以全世界科學家都還在研究新的檢測方式。

對於如何避免接觸PFAS,羅宇軒表示,人體內PFAS主要來自於飲食,但也毋須過度緊張,儘量維持均衡飲食,減少接觸外食的包材,自然可以減少攝入過多PFAS的可能性。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胡景堯教授曾指出,目前有許多技術可以清除或分解PFAS,包括物理上的分離、移除,但無法分解PFAS化合物本身;若要將PFAS的化學結構破壞,就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使得處理成本居高不下,且去除率並無法達到百分之百,仍會有部分殘留。

目前若要減少PFAS的汙染,胡景堯認為主要著重兩方面,一是開發替代品,二是研發PFAS的回收方法,他解釋,半導體生產所使用的清洗液中的界面活性劑,必須要能抵抗高濃度過氧化氫的氧化,目前只有PFAS可以勝任,若出現其他的替代品,也一定是性質類似的、能抗氧化的持久性有機化合物。要減少這方面的問題,與其尋找替代物質,不如將使用後的PFAS回收循環使用,再長期監測環境中PFAS背景濃度的變化趨勢,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就可以控制在背景風險以下。

台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林靖愉則表示,民眾若想要減少自身的PFAS暴露,可以避免或確保正確使用具有「防水防油」塗層的產品,例如不沾鍋、免洗餐盒和防汙織品。特別是不沾鍋,如果表面有損傷,強烈建議停止使用,儘管現在許多不沾鍋標榜不含PFOA,但可能含有其他PFAS。◇

小辭典
PFAS(poly- and 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全氟烷基化合物)
全氟烷基化合物是一群人工合成物質之總稱,由於具疏水性、疏油性、表面活性特性及化學穩定性,廣泛應用於工業及民生消費品中,全氟烷基化合物屬於內分泌干擾物質,會影響甲狀腺代謝及免疫系統;在生殖毒性方面,則會影響懷孕期間胎兒及哺乳期間嬰兒的生長發育。

資料來源:食藥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