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同理心聆聽孩子說的話,比起聽到字面上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聽出言外之意。
比起事實,請更專注在孩子的內心運作上。陪伴孩子,而不是陪伴外在事件。
孩子若說「我不想睡覺!」這句話,父母可以回應:「你不想睡覺?」而不是「你得去睡覺,明天才會有精神。」
你還可以繼續說些話,像是:「你有不想要的權利,沒錯,你比較想繼續玩,我能了解。」(但一邊讓他去睡覺)。
剛開始的前幾天,孩子很可能會反抗。但他們晚一點睡真的那麼嚴重嗎?要讓孩子學習遵守自己的節奏,偶爾違反規律的睡覺時間是值得的。
當他們了解了你尊重他們的感受,也沒有權力之爭,他們會願意感受自己的疲憊,也更容易在適合他們的時間睡覺。
重新表達的態度
請注意,在你重新表達他們的話時,你的內心態度比用字遣詞更重要。
一個句法完美且精準發現孩子經歷的句子,可能是完全無效的。重點在於共情,在於表現出你以同理心聆聽!也就是,聆聽孩子話語中的情緒共鳴,讓自己暫時站在他的立場,感受他所感受的,從內心聆聽他正在經歷什麼。
孩子:「媽媽,我該去踢足球,還是該去念書?」
回答:「你在猶豫,你覺得你想做什麼?」
孩子:「我不想考數學。」
回答:「你在擔心……」
藉著重新表達,你不批評、不評論、不介入,而只是接納孩子的感受。他會感覺被承認、被認可。他會覺得自己有權去感受,也能信任自己的感受。
你無法想像這種態度對你、對他、對你們的關係能帶來多大的好處。
不過,還是要注意尊重他的祕密花園,不計代價試著得到祕密是沒有幫助的。不強迫孩子說話是很重要的。任何事都過猶不及。
一昧的和不停的聆聽,也可能會有反效果,並讓孩子變得依賴,或是為了抵抗這種不停的干涉,而變得有攻擊性。
你可以信任孩子。你的角色不在於解決他的問題,或是剷除他們路上的困難,而是提供他們辦法,或者,更是要幫助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各種狀況下找到辦法。
別陷入「閱讀想法」
也別陷入「閱讀想法」或詮釋中。有時候,因為投射、被自己情緒感染的機制,我們會開始替孩子思考。情緒的解讀必須非常尊重孩子經歷中的各種細膩差異。依照我們的想法詮釋,替他思考,這都是再次以定義來侷限他,而沒有聆聽他。
總而言之,要陪伴孩子的情緒——其實,要陪伴任何一個人的情緒都一樣,只要表現出共情就好。站在他的立場,試著感受在相同的立場、狀況下,你會有什麼感受。所有的「人之常情」都不會令「人」陌生。你也曾是孩子。你可以理解他的內心怎麼了。
不過度「心理學化」
請注意不要過度「心理學化」。言語表達不一定總是必要的,它也不夠。透過肢體接觸、擁抱、滿足需求來回應是最根本的。我們並不需要一直解釋孩子的行為,而是要幫助他在必要時用言語表達,也就是幫助他脫離困境,或陪伴他度過痛苦的事件。
陪伴情緒的步驟:
1. 用眼神進行非語言的接納。你的呼吸、你的內心態度都要參與。根據孩子的年紀,必要時,將他抱在懷裡。
2. 把孩子的感覺說出來:「我知道你在生氣!」、「喔,你在傷心!」、「你在害怕!」
3. 允許情緒宣洩殆盡。
4. 當孩子的呼吸恢復平穩後,開始討論。
當然,以同理心聆聽,可能會讓你接觸到自己的情緒,喚醒你過往的欠缺、苦痛……
當我們自己都不懂得以健康的方式憤怒,要尊重孩子的怒氣是困難的。當經歷悲傷令我們想起從未被自己父母聽見的強烈絕望時,我們幾乎不可能把孩子抱在懷裡,陪他度過悲傷。
然而,如果你的孩子無法對你吐露他們的真相,他們最後會轉身離開,甚至會切斷與你的聯繫,除非他們的翅膀殘破不堪,一輩子都得依賴你!
——摘編自《最好的教養,從接受負面情緒開始》,(遠流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