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說風俗.照丹心.鑒帝心 十家端午詩詞

清畫院畫《十二月月令圖.五月》軸(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清畫院畫《十二月月令圖.五月》軸(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文/允嘉徽
端午節有個風雅的別名,叫詩人節。端午詩詞,有說風物民俗,也說心志胸懷,有話當年屈原之憾,也話後代家國之愛,還有鑒照治世的皇帝心,繽紛情致處處。

五月五日重五臨,不思量自難忘!太多的端午風物、歷史典故,就是那般自然的迎人而來。在這天地人間的嘉辰,本文集錄節選了十家詩詞名句,處處有來頭,隻字片語都有說道。

重午雲陰日正長,
佳辰早至浴蘭湯。
涼風入座無消扇,
彩索靈符映羽觴。
──缺題(唐‧李商隱)

重五佳辰、涼風、浴蘭、彩索、羽觴,交織成一幅快樂又綺麗的端午畫面,畫面中浮現辟邪驅疫民俗。以浴蘭湯淨身,起源很早,《大戴禮記.夏小正》就記載「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還有以彩索五色絲線編成「長命縷」繫手臂、畫靈符等,都是端午節辟毒延命的習俗。

黃曆五月五日端午節和夏至很接近,是一年中最熾熱的時節,古人有端午買扇、贈扇辟瘟的習俗。唐太宗曾以「飛白扇」贈愛臣,勉勵愛臣「庶動清風,以增美德」(見《唐會要》卷三五),讓清風美德文化和端午節贈扇辟瘟的習俗相益得彰。端午節嘉會,佳賓正舉杯喝著雄黃酒、菖蒲酒辟邪驅毒,並且以靈符和五色絲來助威,一派富庶又樂生的節景。

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
──齊天樂 端午(宋‧楊無咎)

黃梅時節逢端午,角黍菖蒲傳風俗。「重五」是端午節別名,表示黃曆五月五日之意。「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這種古代楚地留下的風俗,成了代代典型的端午節風物,讓後代感到中華文化的淵源悠久。粽子古代俗稱「角黍」,是以菰葉(*筊白筍的葉)包黍米做成牛角形,故名角黍;其內顏色金黃,有如「角黍包金」,就是沾著糖、蜜來吃的涼粽(一種鹼粽)。 「草蒲泛玉」描繪玉杯裡泛著菖蒲酒,不僅助人在五毒蠢動的端午時節辟邪制毒,還充滿詩情畫意。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
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葉裡黃鸝時一弄。猶瞢忪。
等閒驚破紗窗夢。
──漁家傲 其五(宋‧歐陽修)

歐陽修的《漁家傲》詞,映畫了端午節的清和又美豔,富麗又悠雅的良辰節景,展現一幅昇平悠閒的民情。

美豔榴花開遍,綠柳絲絲垂,告訴人:端午節來了;顆顆粽子上纏繞五色新絲,從漢朝以來一直流傳著這種辟邪禳災的民俗。金盤裝上角粽,紗扇鏽上團圞雙鳳,送給你一份濃厚的心意。

端午也稱重午,乃純陽時節,陰氣未分、陽氣最盛,此時民間盛傳以菖蒲入浴的習俗,從屈原時代以來,這種作法就有個美麗的呼法叫「浴蘭」。菖蒲是陽剛的植物,不畏陰寒;重午以菖蒲沐浴保健,祈願這一年不遭寒邪。五月石榴花也是端午節辟毒物的五瑞之一。

楚國因讒逐屈原,終身無復入君門。
願因角黍詢遺俗,可鑑前王惑巧言。
──端午帖子詞 皇帝閤(宋‧歐陽修)

「角黍」連結到筒粽投江紀念屈原的傳說,聯結了屈原遭忌受讒的歷史往事。遭到二代楚王放逐的屈原看到國勢日益衰敝,自己去國懷鄉前後超過二十年,完全無法為國使力,就在傷痛絕望之下懷沙沉江。後代為屈原的選擇嘆息,也遺憾楚國失去了一位賢臣。歐陽修借著史事為鑒,給北宋皇帝獻上這首端午帖子詞,感時懷人、鑒政銘心。

「帖子詞」是宋代八節內宴時,翰林學士獻給宮中的詩,貼於閣中門壁上。 歐陽修這首端午帖子詞是貼在皇帝閣的一首,全詩共四句。

令節陳詩歲歲新,
從官何以壽吾君。
願儲醫國三年艾,
不作沈湘《九辯》文。
──端午帖子詞:太皇太后閣(宋‧蘇軾)

艾是端五節避五毒的五瑞植物之一。外觀細瘦的艾草是一種至陽的植物,中醫自古發明以艾為灸,用來治病效果良好。久乾的艾,像是「三年艾」療效更好,也成了良藥的代稱。蘇軾引用了「三年艾」的比喻,希望自己能國家貢獻針砭良藥,同時,也悼念了沉入汨羅江的愛國忠臣,然而,表達了不同於屈原的積極入世、昂揚奮勵的氣象。《九辯》是屈原遭流放在外時,表明自己對朝廷的忠心,陳述自己人生志節的一篇。

蘇軾這首端午帖子詞是貼在太皇太后閣的一首,全詩共四句。

當年忠血墮讒波,
千古荊人祭汨羅。
風雨天涯芳草夢,
江山如此故都何?
──端午感興 其二(宋‧文天祥)

南宋末世愛國忠臣文天祥可說是屈原的千古知己,他感念「當年忠血墮讒波」;他們共有著末世忠臣的悲懷──風雨飄搖亂世中,家國板蕩天之涯,「風雨天涯芳草夢,江山如此故都何。」經過幾千年的風雨,悲懷又輪迴,丹心寄汗青,千古照顏色。

一點孤忠日月光,
千年餘韻蕙蘭芳。
臨流欲問懷沙事,
江水無情空斷腸。
──午日江飲觀競渡三首 其二(明‧王天性)

有許多詩人、愛國忠臣對屈原有同樣的感懷:「一點孤忠日月光,千年餘韻蕙蘭芳」。他們欽仰屈原的高潔如蕙蘭芳之韻,想要探問屈原,為何要懷沙沉江?為何要走絕路?然而人不再,只餘「江水無情空斷腸」!

楚人遺俗閲千年,
簫鼓喧呼鬭畫船。
風浪如山鮫鰐橫,
何心此地更爭先?
──重五同尹少稷觀江中競渡(宋‧陸游)

楚地以舟楫競渡紀念屈原,到如今,這種戰國時代遺留下的風俗年年依舊盛行。宋代愛國詩人陸游在五月五日觀競渡,一語「楚人遺俗閲千年,簫鼓喧呼鬭畫船」上下千年,記錄了內涵深厚的龍舟競渡民俗。看那畫船在如山風浪中排浪爭先,感風物、思鄉情,不覺波動詩人一腔愛國心弦。同樣是亂世中的愛國詩人,同樣踏上流離的土地,他能不被屈原的愛國心所激盪嗎?

共駭羣龍水上遊,
不知元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怨魂終古在,
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髙會,
醉諷離騷不解愁。
──午日觀競渡(明‧邊貢)

龍舟水上遊好像群龍奔競,原來是木蘭木雕出的畫船呵!「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形象化了風速、水聲和舟子情狀,字字鮮活了龍舟競渡的情境。讓我們暫時離開現場,逆流上溯,赫然探尋到風俗源頭,看!「 屈子怨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再轉回來看江亭裡,過節觀競渡的人們雲集髙㑹,人們醉諷離騷,迴轉千百年,也無法盡解忠臣去國離君的千古愁緒!

太宗常以人爲鏡,
鑒古鑒今不鑒容。

……

乃知天子別有鏡,
不是揚州百鍊銅。
──新樂府 百鍊鏡 辨皇王鑒也(唐‧白居易)

五色雙絲獻女功,
多因荆楚記遺風。
聖君照物同天鑒,
不用江心百鍊銅。
── 端午帖子詞 皇后閤 (宋‧歐陽修)

這兩首詩都講「百鍊銅」就是「百鍊鏡」。五月五日是鑄造好鏡的好日子。因為逢此純陽之日,利用當日的陽極水──「午時水」造出來的銅鏡,光明萬丈,周流無極,傳說可以制邪,漢代留下的「丙午鏡」就是重寶。

白居易這首新樂府《百鍊鏡》描寫了五月五日當天在江心取水造鏡的場景。由造鏡,他聯想起唐太宗有三面鏡鑒的歷史故事:「太宗常以人爲鏡,鑒古鑒今不鑒容。」唐太宗以史為鑒,以人為鑒,重於容顏之鏡鑒。「四海安危居掌內,百王治亂懸心中」,聖君天子的治亂明鏡,超過百鍊鏡不知凡幾。

歐陽修獻的帖子詞「聖君照物同天鑒,不用江心百鍊銅」就是這般見地。

綵絲縷縷稱延命,
蒲劍青青說辟邪。
底是吾心真喜處,
一犂梅雨足農家。
──端午帖子詞 (清‧乾隆帝)

我們看有清一代的明君乾隆皇帝的端午帖子詞,他的心中也是懸著這樣一面明鏡,以天鑒為鏡,以民生富足為鏡,以道德聖訓作為承天命施人政的準則。

清畫院畫《十二月月令圖.五月》軸。(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清畫院畫《十二月月令圖.五月》軸。(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

在這端午佳節良辰,乘上詩詞的翅膀,跨越千古時空與古人相知相契,無盡溫馨。透過詩詞我們共有一顆禀受天地之氣的真心、善心,一直在豐厚的傳統文化中傳遞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