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後,預言成真,很多人都在用人工智慧,生成式AI代筆寫文章。甚至有人認為,AI寫的文章比自己寫的還精彩。
在1970年的中篇小說《聚寶盆》中,倪匡筆下的「聚寶盆」是「太陽能立體金屬複製機」,能把丟進去的金銀元寶大量複製出來。在真實的世界中,3D列印機製造出的產品可以以假亂真,算不算現實版的《聚寶盆》呢?
而在同一年發表的《古聲》這個故事中,倪匡提到了「聲學考古」這種科學技術。他認為在古代陶瓷製品中,有可能像灌唱片那樣,被灌入了「古聲」,可以利用尖端科技來還原。1986年做修訂版的時候,倪匡在序言中說,「報上有消息說,科學家正致力在古代的陶瓷器中尋找古代的聲音,理論基礎和我的《古聲》設想簡直一模一樣」。也就是說,他在10幾年前就準確的預言了「聲學考古」這種新科技的存在。現在「聲學考古」正逐漸成為考古界的新寵兒。
而近年來AI成為最夯的熱門產業,人們著手開發AI機器人。早在倪匡1979年出版的《玩具》故事中寫到,人類越來越倚靠電腦,把所有知識都輸入電腦中,所有工作全都由機器人取代。結果電腦漸漸脫離了人類的控制,最後自己得出一個結論:人類已經沒有用了。然後它們把空氣中的氧氣轉換成了二氧化碳,消滅了人類和其他生物,只剩下少部分作為玩具。不知道這是不是倪匡給人們發出的警告,但40年後的今天,人類對電腦還越來越依賴。這樣下去,機器人會不會有一天操控人類,甚至會毀滅人類呢?
|鏡像宇宙 那裡也有個你|
倪匡在小說中的「神預言」還有很多。而書迷們最為津津樂道的還是1978年出版的《天書》中關於「鏡像宇宙」的預言。
故事中講到一本「天書」,天書記載地球上一切會發生的事,地球上所有人的一生歷程。天書中的內容是從哪裡來的呢?倪匡說,是從「鏡像宇宙」中來的。
《天書》中寫道,宇宙是有邊緣的,宇宙的邊緣是一面「鏡子」,看起來是一個黑色的星雲。如果宇宙飛船能穿越它,就進入了鏡子的另一面,鏡像宇宙。
鏡像宇宙和我們的關係就像人站在鏡子前面,人抬一下手,鏡子裡面的自己也會抬一下手,看上去是同時抬手,但實際上有個時間差,是因為光速太快,距離太近,我們體察不到這個時間的差異。當兩個鏡像宇宙相距遙遠,那麼當鏡子裡的人也抬一下手的時候,或許就已經是一萬年以後了。也就是說,當地球上發生一件事情的時候,同樣的事情在鏡像宇宙中可能在一萬年前已經發生過了。所以,天書中記錄的地球未來只是鏡像宇宙中過去的歷史。
2014年,有英國和加拿大的科學家提出,宇宙形成之初的大爆炸中,形成的不是一個宇宙,而是兩個,就是我們的宇宙和一個鏡像宇宙。兩個宇宙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各個方向上平等的移動,但彼此相反。鏡像宇宙會以自己的方式演變,然而,它會遵循相同的物理定律,所以它可能有行星、恆星和各種星系,就像我們這個版本的宇宙一樣。
有人甚至還從中微子發現了祕密。中微子是科學界發現的最微小的粒子。微觀世界的粒子都在高速旋轉。有的向左旋轉,有的會向右旋轉。然而,科學界發現的三種中微子都是向左旋轉的,沒有發現會向右旋轉的中微子。物理學界認為,宇宙從宏觀上講都是對稱的。所以右旋的中微子應該是存在的。那它們會存在哪裡呢?如果不在這個宇宙中,難道會在鏡像宇宙中嗎?
倪匡的「鏡像宇宙」在科學界似乎慢慢有人買帳了。
|倪匡的靈感從哪來?|
在倪匡的科幻世界中,像「鏡像宇宙」這類前衛的科學理論很多,各種高科技更是層出不窮。其實倪匡僅國中畢業,1957年從中國大陸逃到香港後,到聯合書院新聞系學習寫作,從此就走上了小說家的道路。他寫小說根本就不打草稿,一下筆,故事就有了。他曾經連續七八年每天寫兩萬多字,寫作速度最高紀錄是1小時4,500字,最慢也能寫出2,500字來。倪匡自稱自己是「自有人類以來漢字寫得最多的人,速度之快,世界第一」。
他不但寫作產量高,而且每個故事都很精彩,涉及的內容天文地理,無所不包。曾經有人問他是怎麼寫出來的?倪匡說他有參考書。人家又問是哪些書?結果倪匡給的書單都是些民國老派武俠小說家的書,跟科學壓根兒搭不上關係。那他的科學知識從哪裡學來的呢?
特異功能研究界的泰斗李嗣涔教授說,那些故事是倪匡用天目從另一個世界「下載」下來的,根本不需要自己花時間編劇情。這種超能力叫做聯覺。修煉界認為,人的天目是可以跟天地溝通的,非常有能力。這也揭示了倪匡的作品中為什麼涉及的知識面很廣,而且還能預知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