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雲嘉屏

來義鄉義林部落 首次烘烤芋頭窯成功測試

義林部落首次烘烤芋頭窯成功測試。(新來義部落發展協會提供)
義林部落首次烘烤芋頭窯成功測試。(新來義部落發展協會提供)

【記者廖儷芬/屏東報導】屏東來義鄉義林部落新建的烘烤芋頭窯還未正式啟用,部落廚房志工們大家齊聚工寮,為了測試窯烤,準備一整天的烘芋頭工作。早上,穿著傳統服飾的 ina (女長輩)和 ama(男長輩) 們陸續到達,有的帶來生鮮芋頭,有的帶著已經預先烘過的芋頭,還有人帶來中午要煮的食材。

這次準備了60公斤的小山芋要烘烤。這次準備了60公斤的小山芋要烘烤。(新來義部落發展協會提供)

負責烘烤的趙錢山 ama 和大家一起禱告,祈求今天的芋頭乾順利又好吃。他感謝祖先傳授製作烘烤窯的技藝,以及大自然賜予的糧食。

負責烘烤的趙錢山 ama 帶大家一起祈福,祈求今天的芋頭乾順利又好吃。負責烘烤的趙錢山 ama 帶大家一起祈福,祈求今天的芋頭乾順利又好吃。(新來義部落發展協會提供)
ama男長輩們先升火。ama男長輩們先升火。(新來義部落發展協會提供)

ama 事先採收了60公斤的小山芋,因為過了採收期,他擔心烤出來的芋頭乾會有口感問題。果然,在他的監控下,60公斤的小山芋經過烘烤,縮水成為10公斤的芋頭乾。

烤山芋乾的工序很繁瑣。烤山芋乾的工序很繁瑣。(新來義部落發展協會提供)
先將小山芋擺好,避免重疊。先將小山芋擺好,避免重疊。(新來義部落發展協會提供)
ama男長輩用特製的木棍,翻動小山芋。ama男長輩用特製的木棍,翻動小山芋。(新來義部落發展協會提供)

活動中,古萬報 ama 擔任解說員,介紹過去怎麼烘烤芋頭及相關故事。趙錢山專心生火,指揮大家依序放好大小山芋。接近中午,大家拿起籃子,將烘烤好的芋頭乾倒進「去皮」篩網上,合力去皮。

芋頭乾倒進「去皮」篩網上,合力去皮。芋頭乾倒進「去皮」篩網上,合力去皮。(新來義部落發展協會提供)

掛在芒果樹上的「芋頭乾去皮」器具是古董級的傳家寶,由趙錢山的父親建造,使用至今已近一甲子。在去皮後,ina 們教大家如何挑選烘好的芋頭乾,因超過採收期,有些芋頭乾不太理想。

將山芋過篩。將山芋過篩。(新來義部落發展協會提供)

挑選芋頭乾的過程中,大家聽著原民歌謠,聊起部落務農和在台北工地做工的故事。中午時刻,大家一起享用排灣經典料理「醃肉樹豆芋頭佐刺蔥葉雜菜湯」,族語稱為 pinu ljecengan ada vasa a valeng。

醃肉樹豆芋頭佐刺蔥葉雜菜湯醃肉樹豆芋頭佐刺蔥葉雜菜湯(新來義部落發展協會提供)

這次活動讓我們了解到,一包百元的芋頭乾,從採收、整理、分類、烘烤、去皮到揀選,都是一段艱辛合作的過程。希望未來能透過互動體驗,讓更多人了解部落的重要食農文化。

芋頭乾的最後工序。最後用砂糖再炒過收乾,就完成了。(新來義部落發展協會提供)
芋頭乾成品。芋頭乾成品。(新來義部落發展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