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歐洲人愛上這種易碎卻耐用的材料後,王室成員大量蒐集這些他們稱之為「白金」的物品。當歐洲貴族不再滿足於購買進口瓷器,他們開始製造屬於自己的瓷器餐具和裝飾品。但直到18世紀初,歐洲人才破解製造密碼,知道如何生產貨真價實的瓷器(硬質瓷物品)。
18世紀歐洲最出色的兩家瓷器製造廠是麥森(Meissen)和塞夫爾(Sèvres)(原名文森 ,Vincennes)。然而,在民族主義的推波助瀾下,加劇了兩家公司的競爭。麥森位在薩克森(今德國的一部分)境內,塞夫爾則在法國巴黎近郊製造。
奧古斯都的「戀瓷癖」
德國薩克森州選帝侯、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Augustus the Strong. 1694~1733 年在位)酷愛收藏中國、日本瓷器,直到他去世前,已擁有三萬五千多件瓷器收藏品。
迷戀瓷器的奧古斯都,將煉金術士約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囚禁在薩克森州首府德勒斯登(Dresden),強迫他試驗瓷器配方。終於,伯特格首次成功複製出西方真正的瓷器。1710年,麥森工廠在奧古斯特王室的贊助下成立。
於是麥森瓷器在接下來的40年裡,主導歐洲市場,一直到法王路易十五(King Louis XV)的王室工廠出現,才黯然失色。
麥森瓷器傑作
麥森瓷器早期的傑作是一座以希臘羅馬神話中阿拉克妮(Arachne,擅長織布)和雅典娜(Athena)裝飾的壁爐座鐘(pendule),現由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合法收藏。
該座鐘有著琳瑯滿目的裝飾,它的來源也錯綜複雜。學者認為,座鐘可能是為奧古斯都製作,19世紀時,由幾位知名的主人相繼持有,後來由柏林夫婦弗蘭茨和瑪格麗特‧奧本海默(Franz and Margarethe Oppenheimer)收藏。
希特勒上臺後,奧本海默一家逃到維也納,後來又設法逃離奧地利。在逃離維也納的迫害之前,奧本海默夫婦將他們收藏的麥森瓷器,賣給了一位荷蘭收藏家,但收藏家不久後去世。納粹於是買下瓷器收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盟軍從鹽礦中發現了這批收藏,將所有權歸還給荷蘭,存放在國家博物館內。
2019年,荷蘭將這些收藏品歸還給奧本海默家族的繼承人。兩年後,蘇富比(Sotheby’s)代表奧本海默家族,拍賣了這些收藏品,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買回了一半以上的藏品,其中包括這件拍賣的焦點——壁爐座鐘。預估價在20至40萬美元,最終拍賣價高達160萬美元(超過5千萬元新臺幣)。
蘇富比拍賣目錄上對這座鐘的描述:
「外觀造型輪廓清晰,裝飾技巧豐富非比尋常,包括濃濃的中國風人物面板,紫褐色和鐵紅色的葉狀渦捲圖案、藍色的釉下彩邊框,以及在『伯特格閃光釉』(Böttger-lustre)上鍍金的中國風人物和渦捲圖案。」
粉紅淡紫色的閃光釉是伯特格發明的,常用於具有中國風主題的麥森瓷器上,都是符合歐洲品味的東亞圖案。
座鐘拱形圓頂上方是神話故事人物——年輕織女阿拉克妮和希臘女神雅典娜。在故事中,阿拉克妮誇耀自己的編織技藝比雅典娜高超。隨後在一場比賽中,阿拉克妮擊敗了女神雅典娜。憤怒的雅典娜為了懲罰阿拉克妮,將她變成一隻蜘蛛,永世不斷編織。
藝術史學家莫琳‧卡西迪‧蓋格(Maureen Cassidy-Geiger)在蘇富比的文章《來源與聲望:瑪格麗特和弗朗茨‧奧本海默收藏》(Provenance and Prestige: The Margarethe and Franz Oppenheimer Collection)中指出,這座時鐘的創作靈感,很可能來自奧古斯都收藏的古董和現代雕塑。第一位製作座鐘的藝術家是喬治‧弗里茨切(George Fritzsche),後來由雕塑家約翰‧戈特利布‧基什內爾(Johann Gottlieb Kirchner)接力完成,隨後他也創作出一些麥森委託的著名藝術品。
法國文森瓷花
1740年,文森工廠在巴黎東邊的一座王室城堡成立,由一位前木匠經營。他做出更完美的瓷器,質地更白、更出色的軟質瓷。文森的目標是生產出能與麥森匹敵的瓷器。最初,文森經常仿造麥森受歡迎的作品。法王路易十五(Louis XV)在文森成立五年後,賜予王室授權。
洛杉磯蓋蒂中心(Getty Center)收藏一組藝品,呈現出這段期間,兩家瓷器競爭的精華寫照。這對鑲嵌花瓶顯然是1733年以前出自麥森花瓶的樣貌。瓷器器皿上繪有花卉和昆蟲圖案,上頭的陰影更突顯真實感。蓋蒂中心指出:「畫家仔細的繪製了一些小蟲子,以掩蓋瓷器上的瑕疵。」
麥森花瓶的底座繪有藍色花押字「強人奧古斯都」(AR)。這個花瓶1745年左右出口到法國。一到法國,經銷商便將鍍金青銅鑲嵌在底座上。接著,工藝師將文森瓷花接上花莖,並在麥森花瓶「插」出一盆可愛的花束。
文森瓷器廠以製造栩栩如生的瓷器花卉聞名。1740年代受到高貴時尚的巴黎人追捧。有些顧客收藏了數千種不同品種的花卉。這些瓷器花卉用來裝飾室內,甚至噴上香水,彷彿就像是使用真花布置一般。
1756年,文森瓷器遷至巴黎西南塞夫爾地區特別建造的工廠。後來就以新工廠座落的地點而聞名。三年後,路易十五成為工廠唯一的擁有者,商品大多供應法國王室和朝臣,就像強人奧古斯都統治時期的麥森那樣。
「龐帕杜粉紅玫瑰」(Rose Pompadour)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著一對1758年左右製造,有著象頭裝飾的奇特花瓶,花瓶的粉紅色是龐帕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認可的最佳範例。到了這個時期,由於技術獨到與奢華的裝飾技巧,塞夫爾成為歐洲領先的軟質瓷製造商。塞夫爾直到1769年才開始生產硬質瓷,那是在法國利摩日(Limoges, France)發現高嶺土之後兩年。
很快的,塞夫爾不再依賴麥森瓷器來獲取靈感。一些學者認為,塞夫爾色彩豐富、鍍金華麗的裝飾花瓶,是瓷器廠最傑出的成就。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裡的一對《象頭花瓶》是義大利出生的金匠讓-克洛德‧杜普萊西(Jean-Claude Duplessis)鑄造,他在1748年加入塞夫爾瓷器創造出新的雕塑形式。
1750年代末,塞夫爾生產出令人驚豔的花瓶模型。這類花瓶的生產極為困難,且成本昂貴。其中象鼻為燭臺的象頭花瓶,尤其受到王室和貴族青睞。龐帕杜夫人至少擁有三對象鼻花瓶。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沃爾夫‧伯查德(Wolf Burchard)在他的目錄《啟發華特‧迪士尼:法國裝飾藝術的圖像》(Inspiring Walt Disney: The Animation of French Decorative Arts)中寫道:
「在近代歐洲早期,大象是令人著迷的藝術主題。」
大都會博物館的象頭花瓶,最初是由孔代親王(Prince of Condé)路易五世‧約瑟夫‧德‧波旁(Louis-Joseph de Bourbon)在凡爾賽宮路易十五私人公寓的獨家拍賣會上購得。親王買了五個花瓶。總價4,320里弗爾(livres),這個數字遠遠超過專業人士的年薪。歷史學家認為,象頭花瓶目前僅存22座。
法國大革命後,塞夫爾製造廠的所有權移轉至法國政府,時至今日持續運作,且經常與當代藝術家合作。德國麥森瓷器廠依舊繼續生產,現由薩克森邦擁有。
儘管在瓷器生產上,兩國的優先考量已不再是超越對手,但18世紀的「瓷器之戰」,卻也催生出一些最美麗的歐洲裝飾藝品。
原文:White Gold: Rival 18th-Century Porcelain Manufactorie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