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得獎者是從近200組參賽者中選出6組特優及30組優等獎,環境部部長彭啓明頒獎時特別感謝所有獲獎者對保護環境的付出與貢獻,也表示環境部除了會改善環境的汙染,也會透過環境教育來促使民眾更加關注環境問題,更採取相關行動。
據中央社報導,在特優名單中,蘭陽博物館結合宜蘭60個博物館家族,共同推動「宜蘭就是一座博物館」,以及結合觀光業、社區及學校等資源,公私協力推動海洋教育,並以多元方式強化環境教育推廣;和平工業港公司用20年堅持的環保帶來自然的餽贈,積極推動港區內珊瑚復育,和平港也是臺灣第一座取得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的港口。
宜蘭的岳明國民中小學以策略聯盟方式整合周邊學校、社區與企業資源,推動「自造海洋舟」等里海經濟,提供永續經營辦學基金,也帶動其他學校仿效;新竹市政府的洪明仕副處長,具備生態保育及產業發展專業,是一位具有熱忱與活力的環境教育講師,他推廣公私協力的作法也是公部門的優質典範。
佛光山寺以「教遇、教育、教癒」三部曲推動環境教育,對內辦理減碳,對外推廣淨零、文化及食農教育等,發揮社會影響力來淨化人心;嘉義的好美社區用9年的時間進行「築籬擋沙」計畫,擴展了25公頃沙灘地,他們的經歷也成為全球百大目的地永續故事。
研究、復育、保存種子 創全臺唯一原住民野菜學校
花蓮縣原住民族野菜學校校長吳雪月榮獲本屆個人優等獎,她以原住民野菜文化為教育主題,創辦全臺唯一「原住民族野菜學校」,組織保種團隊,辦理種子交換計畫,蒐集全臺各地樣本;並將研究63種可食野菜集結出版中文、英文、阿美語版的《台灣新野菜主義》專書,也邀請多國慢食廚師到花蓮參加國際論壇。
吳雪月告訴中央社記者,她在2021年4月準備12樣原住民野菜、豆類的種子,透過臺南亞蔬中心協助,順利在2022年將其中3種豆類種子,鵲豆、豇豆、米豆保存於挪威的全球種子庫,那是用於保存全世界的農作物種子、全球最大的種子庫,感覺非常的榮耀。
吳雪月說,在她小時候,長輩都會在屋簷掛各種植物的種子,時節到了就會依序拿去耕種、收成再掛回新的種子,周而復始;但現在都改成鋼筋水泥的建築,祖先的智慧也失傳了;現在希望能多找幾個部落,加速復育,這也是現在讓她持續推動保種工作的動力。
推廣在地文化、生態及產業 雲林大埔、北溪社區成亮點
雲林縣部分,在社區組獲獎的「古坑鄉大埔社區發展協會」透過舉辦竹筍節及各項節慶活動,推廣社區文化及產業,成立「筍友部落」推動竹藝的傳承和再活化,同時設計四季環境教育教案,推廣低碳永續旅遊,並打造生態教育園區、針對臺灣南海溪蟹及螢火蟲進行復育。
於個人組獲獎的江炳辛,現任雲林縣虎尾鎮北溪社區理事長,組織社區志工隊凝聚向心力,帶領社區完成農村文化盤點及共造北溪剪紙藝術村,推廣社區設立節水設施,整頓社區多處寙陋空間,打造好厝米生態園區、心富園、北溪敖早等,並透過各種環境教育體驗課程(農事體驗、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等活動)將環境教育植入人心。更利用每年舉辦北溪番麥文化節,發揚在地產業文化,打造「綠色飛魚」品牌。
彭啓明提到,其實每一個獲獎者也都有精彩感人的環境教育績優事蹟,不管是回鄉圓一個在地環境創生的夢,或是創辦全臺唯一野菜學校,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與貢獻,都是相當值得給予肯定與敬佩,並成為學習典範。也希望這些故事能因此引發連鎖效應,讓更多的人投入環境教育。
彭啓明更強調目前面臨的垃圾問題,一定可以找到方法解決,也因此選擇在上任首週推出減菸蒂行動,並與文化部一起推動,因為這靠的不只是政策與罰則,更將是一場新文化運動與價值的建立。當人人都是環境部部長各自展開行動,將臺灣讓走向更乾淨、更好,除了富裕,更擁有生活品質與樂趣。
社區組召集人:審查過程都是深深的感動
「每次審查過程都是深深的感動。」社區組召集人張子超表示,例如基隆信義智慧社區集體發揮熟齡智慧守護河川、推動循環經濟;擁有4、5千名居民且含括工業區、綠電區的桃園觀音樹林社區,從公害防治為起點,打造全國第一座自主防災生態社區。
位在淺山的雲林古坑大埔社區,打造環境友善農業,傳承農業也發展環境教育,不僅擁有舒適的生活品質,青年也陸續返鄉;嘉義布袋好美社區不僅有植樹護沙行動,也打造出水漾森林、低碳社區,堪稱景美人更美,一生必須去拜訪一次;屏東內埔隘寮社區串連鄰近社區,結合長照發展地方創生展現活力;臺東達魯馬克部落,在傳承傳統文化中進行永續發展,更是臺灣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