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倫丁(Joseph Manson Valentine)、馬約爾(Jacques Mayol)和安戈夫(Robert Angove)1968年在巴哈馬西北約128.7公里的北比米尼約28.9公里處,潛入水下約5.4公尺,看到了他們所描述的海底「人行道」。
兩大陣營衝突爭論
他們報告說,「人行道」由許多大致呈矩形的石板構成,經過幾世紀沙子和水流侵蝕,石板變得像麵包圓潤,形成一條完美無瑕的直線。人行道的主要部分延伸超過792公尺,一端彎曲成「J」形。人行道還有兩個較小的線條結構,這些巨石每塊寬約2~3.9公尺,呈直角,似乎是由人手平放。
這一異常現象帶給科學家許多問題:它是如何形成?是人為還是自然造成?難道在冰河時代,先進文明就已經存在,又在1萬年前沉入海底?或者大自然可以創造出如此精細的東西?
於是,思想的衝突開始了。關於這一現象有兩個陣營。
人們潛水時看到了一條人造道路。科學家和業餘愛好者都看到了,他們的眼睛告訴他們:這不可能是自然的。另一個陣營則持懷疑態度。為了避免不確定性,他們用科學來解釋這條道路:這是自然形成的。
維基百科支持大自然創造
隨著研究的深入,獲得資助的科學家也飛來調查。邁阿密大學地質系希恩(Eugene Shinn)是其中的佼佼者。1978年,希恩潛入水中,採集放射性碳岩芯樣本。他說,歸根結底,這是海灘岩(沙子、貝殼和水泥的混合物),是大自然創造的。
希恩的研究產生了所謂科學「共識」:比米尼路是在島的地表下形成的。大約2千年前,它因海岸侵蝕而暴露出來。它有規律的間隙是自然接合形成。這種觀點在維基百科上被廣泛支持和放大。
反對派說:史前人造防波牆
另一個陣營的觀點則不那麼統一。在參觀比米尼路時,有人提出了:有「壓倒性的證據表明這條路是人造的」。他們的聲音來自另類媒體、網站、書籍、軼事。其中大部分都帶有「新時代」味道,並且可能散布或充滿錯誤訊息,以抹黑那些勇敢說出正統觀念的聲音。也有些聲音改變了他們的想法。
考古學家多納托(William Donato)告訴《大紀元時報》,比米尼路不是一條路。它是一排石頭構成、被稱為防波堤的牆,是為了保護史前定居點免受海浪侵襲而建造。這催生了它的另一個稱呼:比米尼牆。
人造比米尼路最有力的論據之一,來自孟席斯(Gavin Menzies)的著作《1421:中國發現世界》。他寫道,小石頭被放在大石頭下面,顯然是為了讓海床保持水平;結構包含箭頭形「指針」,只能是人造的,並且一些小方形石頭有凸出結構和凹槽接頭。
孟席斯在這兩陣營中都被認為是異類,他認為中國古代探險家在這裡停泊,並建造了這條道路作為修理船隻的船臺。
英國作家漢考克(Graham Hancock)2022年在羅根(Joe Rogan)的podcast中討論這條路。他說,它是用較小的岩石,人為「支撐」和「平整」的。「當你潛入其中時,你不可能相信這完全是大自然的產物。」
維基百科和孟席斯提出截然相反的論點,但卻引用同一個人的說法。 孟席斯引用津克(David Zink)的話,他在1974年探索比米尼路,他提到大石頭下面的「小石頭」是比米尼路下面的第二層。維基百科也引用了津克的觀點,但提出相反說法:關於第二層的結論,「很可能是不正確的」。
科學家改動岩芯樣本 誤導公眾?!
在所有的衝突中,《大紀元時報》設法獲得對這場災難的獨家見解。
《埃德加·凱西的亞特蘭提斯》(Edgar Cayce's Atlantis)一書作者、心理學家利特爾(Greg Little)對《大紀元時報》透露,有證據顯示科學家改動岩芯樣本,以支持比米尼路是自然形成的。他說,他們承認,因為比米尼路周圍縈繞的「所有瘋狂」壓力被迫這樣做,這是「為了好玩」,並且為了「編一個好故事」。
為了證實利特爾的說法,《大紀元時報》聯繫了這位科學家,後者回答說,他們「不會對利特爾的擔憂吹毛求疵」。
如果屬實,這一說法會引發問題:為什麼正統學界會誤導公眾?反駁古代人類參與比米尼路修建,他們能得到什麼?
我們對利特爾提出這個問題,他用心理學來解釋,「所有與他們信仰的矛盾,都可能被視為對他們職業和心理的直接威脅。」他說,在漫長的科學歷史中,有無數例子被研究證明,被廣泛支持的信念是錯誤的。但即使面對無可辯駁、證明這些信念是錯誤的證據,許多所謂的科學家仍拒絕接受新證據。
至於比米尼路,無論是像「共識」所說已經結案,還是一如既往的神祕,也許有一種方法可以知道它的真容:參觀比米尼路。在湛藍的海水中游泳,親眼見證它的奇蹟。
原文〈Divers Find 'Paved Road' Underwater Built Over 10,000 Years Ago—Was It Advanced Ancient Humans?〉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