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祖傳百年壓箱寶公開 道家科儀手抄本修復完成

崙背威震壇道士田家明(左)與林煥聖教授(中)、活動總召廖炫欽(右)共同見證百年道教科儀古書的修復。(記者廖素貞/攝影)
崙背威震壇道士田家明(左)與林煥聖教授(中)、活動總召廖炫欽(右)共同見證百年道教科儀古書的修復。(記者廖素貞/攝影)

文/記者廖素貞
崙背田姓家族祖傳百年的道教手抄科儀典籍,歷經半年人工修復,終於在今年7月底重建光彩,修復大師林煥盛在「崙背客家百年道教科儀本」修復分享會上介紹古籍修復過程。

 

修復後的田家道壇手抄科儀本(記者廖素貞/攝影)修復後的田家道壇手抄科儀本。(記者廖素貞/攝影)
活動總召廖炫欽表示,去年在崙背百年客家道壇家族中發現了一本流傳百餘年的手抄科儀本,因長年使用破損不堪且該抄本有神祕性,距今已數十年尚未見世。由於科儀本損壞殘破,因此媒合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書畫修復團隊,歷經半年完成修復。

 

 

這次活動總召廖炫欽表示,去年在崙背百年客家道壇家族中發現了一本流傳百餘年的手抄科儀本,因長年使用破損不堪且該抄本有神祕性,距今已數十年尚未見世。(記者廖素貞/攝影)這次活動總召廖炫欽表示,去年在崙背百年客家道壇家族中發現了一本流傳百餘年的手抄科儀本,因長年使用破損不堪且該抄本有神祕性,距今已數十年尚未見世。(記者廖素貞/攝影)

 

‧ 道家科儀本用途?

 

重量級修復大師林煥盛老師介紹崙背客家百年道教科儀典籍修復過程。(記者廖素貞/攝影)重量級修復大師林煥盛老師介紹崙背客家百年道教科儀典籍修復過程。(記者廖素貞/攝影)

 

 

用梧桐木製作的保存盒,共有十層,每層放一本書,不會造成擠壓和磨損。(記者廖素貞/攝影)用梧桐木製作的保存盒,共有十層,每層放一本書,不會造成擠壓和磨損。(記者廖素貞/攝影)

 

道教是我國固有宗教,長年以來伴著我們的祖先走過歷史長河,延續至今。道教除教義、經典外,也有莊嚴肅穆的儀式。其中,包含道教儀軌,亦稱科儀,每一個醮典或齋會都包括了若干種科儀及經懺,科儀嚴謹,禮樂和諧,古來皆有法度。民間道壇家傳祭儀底蘊豐沛,一般人畏懼或不得其門而入,充滿神祕儀式感。如今內容多半師徒相授「口傳還在,紙本紀錄則破損難辨」。

 

修復前後對比。(記者廖素貞/攝影)修復前後對比。(記者廖素貞/攝影)
廖炫欽說,目前在崙背從事道教科儀的有田家的威震壇和呂家,田家負責神明慶典的科儀,呂家是針對喪事科儀,因此在崙背有「紅頭是田家,黑頭是呂家的」之說。

 

‧ 不敢忘根田家百年習承道法

此道教手抄科儀本源自福建詔安客家原鄉,現由崙背威振壇壇長田家銘珍藏。由於田姓家族數百年來從事道士職務,家族來臺後帶入道壇傳統,對於道教文化在臺灣生根具有貢獻。

 

修復前後對比圖。 (廖炫欽提供)修復前後對比圖。 (廖炫欽提供)

 

田姓開臺始祖為第13世的珍若公,乾隆33年(1768年)自中國福建詔安,偕髮妻二子根落二崙三塊厝,因族傳淵源道脈,不敢忘根失傳,代代皆習承道法濟世,崙背威震壇道脈由16世泉活公下傳金慶公,於崙背行法頗具盛名,目前尚有20世與21世接續祖傳淵學。

 

01封面已有三處針眼綁繩脫落。(廖炫欽提供)封面已有三處針眼綁繩脫落。(廖炫欽提供)

 

 

02尼龍線加固使書脊可正常翻閱使用。(廖炫欽提供)尼龍線加固使書脊可正常翻閱使用。(廖炫欽提供)

 

 

03前半部書頁嚴重皺摺。(廖炫欽提供)前半部書頁嚴重皺摺。(廖炫欽提供)

 

04殘頁修復後恢復平整且補上缺頁。(廖炫欽提供)殘頁修復後恢復平整且補上缺頁。(廖炫欽提供)

 

 

05內頁缺損處明顯。(廖炫欽提供)內頁缺損處明顯。(廖炫欽提供)

 

 

06缺損處黏貼修復。(廖炫欽提供)缺損處黏貼修復。(廖炫欽提供)

 

 

07破損與皺摺(內文屬田家祖傳機密,故模糊處理)。(廖炫欽提供)破損與皺摺(內文屬田家祖傳機密,故模糊處理)。(廖炫欽提供)

 

 

08加溼攤平恢復平整(內文屬田家祖傳機密,故模糊處理)。(廖炫欽提供)加溼攤平恢復平整(內文屬田家祖傳機密,故模糊處理)。(廖炫欽提供)
威震壇道士田家明表示,這本書從曾祖父傳到現在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經過四代人的使用,早已破損不堪,感謝修復團隊有辦法把它修復的這麼完好。

 

‧ 田家道壇科儀本三大價值一、內文是繁體字,但內容用客語念出。
二、流傳五代以上,目前考察約120~140年歷史,如送標準鑑定推估年分應上看兩百年。
三、可能是臺灣第一本有公開的學術與專業修復介入的科儀本。

廖炫欽強調,道教科儀本是祖傳的,一家一絕活,作為家傳壓箱寶,不會對外公開。因此,能取得田家道壇壇主信任,願意讓專業團隊介入修復,深感欣慰;但內文依然不會公開,聚焦現代修復技術,助民間古物續命沿用,達到文化傳承意義。

‧ 民間俗文化的遞嬗延續

廖炫欽指出,判斷民間古物是否值得修復依據不在於「價格」,而是日常續延的「價值」。民間俗文物不如博物館典臧的昂貴古董,民間古物鮮少送修復,修復後也非束之高閣。因此,修復師用現代科學方式幫書籍、織品、木製、書畫等古物做健檢、保固,目的是延續使用價值,收藏次之。

 

原書裝訂線毀損,用細尼龍繩加固。(廖炫欽提供)原書裝訂線毀損,用細尼龍繩加固。(廖炫欽提供)

 

修復過程最難在於,此本很久沒用、非常破敗,「不是一頁一頁,而是一塊一塊的」,打開後,很多字黏在一起,要將紙張小心翼翼的剝離、攤開,處理折損與沾黏;考量使用性,修復過程著重強化加固翻頁強度,使紙張劣化不再加劇。

‧ 珍貴手抄本盼保留世代痕跡

執行本修復案的雲科大教授林煥盛表示,「道教的科儀文本,印刷的沒什麼稀奇,手寫的才了不起!」,「這本手抄本交給我們的時候,已經破損不堪,而且還在使用著,因此我們在修這本書的時候,非常謹慎,希望把世代的痕跡繼續保留著,這是我
們關心地方文化很重要的一個細節。」

 

先用純水沿摺痕加溼後,準備攤整壓平。(廖炫欽提供)先用純水沿摺痕加溼後,準備攤整壓平。(廖炫欽提供)

 

 

補摺條,將摺痕處進行加固。(廖炫欽提供)補摺條,將摺痕處進行加固。(廖炫欽提供)

 

 

人工修復過程。(廖炫欽提供)人工修復過程。(廖炫欽提供)

 

為了紙本古書能保存得更好,修復團隊特別製作梧桐木保存盒致贈給田家,作為收藏科儀本的專屬盒,精緻木盒中間隔成十層,以減少使用時磨損與疊壓。

 

崙背客家百年道教科儀典籍修復成果分享會。 (記者廖素貞/攝影)崙背客家百年道教科儀典籍修復成果分享會。 (記者廖素貞/攝影)

 

珍貴古物重見天日!此案是全臺少數民間文書與修復團隊合作成果,保存道教文獻文化資產,同時也代表崙背傳承百餘年的道壇文化展現,對於未來民間大量文書如何保存修復提供一個可依循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