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回應說,台灣應該為美國的防務保證支付相當於保險的費用。由於川普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因此這個答案延續了美國過去對台的「戰略模糊」策略。同時,川普合理的尋求新收入來源,為美國在全球的防務承諾獲取資金。33兆美元(約新台幣1,093兆元)的美國國債正變得難以為繼,為全球安全提供公共利益而獲得報酬,對美國財政是件好事。
2022年,拜登總統曾多次表態,如果中共武力入侵台灣,美國將武力保台,該言論震驚世界。這在短期內增加了對中共的威懾力,同時也標誌著「戰略模糊」的轉變,長期來說,「戰略模糊」會激勵台灣加強自我防衛。
川普在接受《彭博商業週刊》採訪時重拾模稜兩可的態度,效果立竿見影。台灣外交部長林佳龍在7月19日回應說,「事實上,國防問題必須靠我們自己,這是前提。」在7月18日的演講中,歐盟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也強調了對台灣的承諾。
歸根結柢,阻止中共軍隊入侵台灣,符合歐美和台灣的利益。
但誰該付錢以及付多少呢?根據美國國防部的資料,美國1953年的國防支出約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1.3%,這些支出協助阻止了北韓向韓國擴張,也阻止了中共在亞洲的更大面積擴張。在1954年和1958年的台海危機中,中共政權轟炸了台灣控制的戰略島嶼,美國的干預保護了這些島嶼,並阻止中共軍隊進一步的侵略行動。
1954年,美國和台灣簽訂了《中美共同防衛條約》,美國協防台灣威懾北京。總統卡特(Jimmy Carter)1979年單方面廢除該條約,與共產中國建立貿易關係,希望推動中國民主化。如今,我們知道這個策略失敗了。台灣與美國沒有簽訂正式的防衛條約,威懾力正在減弱,因此有必要探討是否應恢復條約。
川普提議台灣向美國支付防務費,如果能將雙方關係提升到正式條約的地步,將會增強威懾力。目前,美國每年提供台灣20億美元的軍援,另外還有「外國軍事融資」20億美元的直接貸款。美國的國防支出占GDP的2.7%,而台灣的支出只占其GDP的2.5%。
台灣可以再支出40億美元,取代美國的軍援,並將其國防支出提高至GDP的2.7%,與美國持平。這樣,台北可以站在平等的立場論述:靠近共產中國的不幸地理位置,不應該導致台灣必須付出比美國多的成本來防禦共同的敵人。
然而,美國的國家利益要求台灣支付「防務費」。對台灣而言,「防務保險」值多少錢?川普可能會要求至少占台灣GDP的5%,這將是每年400億美元的保費,考慮到核戰爭的危險,400億美元似乎微不足道。但如果用來增加美國的國防開支,實際上可以阻止戰爭的發生。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台灣目前大約有190億美元的國防裝備是向美國訂購的。烏克蘭戰爭已經造成數千億美元的損失,數十萬人喪生。俄羅斯對所有援助烏克蘭的國家發出核威脅。因此,美國及盟國基本上避免投入地面部隊。
這又引發了另一個問題。即使台灣每年支付400億美元的防務費,美國真的會冒險在2027年與共產中國進行核戰嗎?台北會問自己這個問題。
台灣交出保險費的同時,會合理的要求美國做出更多承諾,以作為交換。這包括在台灣駐紮美軍、美國核潛艇偶爾停靠台灣港口,及台灣官員參與美國核規劃。例如韓國要求美國在2023年滿足所有的這些承諾;韓國同意以「不發展自己的核武」作為交換條件。波蘭在4月表示,允許北約在其領土部署核武器。
如上所述,恢復與台灣的防務條約會帶來核等級的風險。7月17日,北京停止與美國的軍控及核不擴散談判,以表達美國增加對台軍售的不滿。同時,台灣正在進行國防現代化,包括發展自己的潛艇,最終具備獨立的海上核威懾力。
不作為也有風險,因為世界並非停滯不前。(原泉編譯)
——作者是科爾分析公司(Corr Analytics)的負責人與《政治風險雜誌》(Journal of Political Risk)的出版商。原文「Should Taiwan Pay $40 Billion Annually for US Defens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