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后聚落分為頂堡、中堡和下堡。「山后民俗文化村」指的就是中堡聚落,包含16棟對稱工整的二進式雙落古厝,加上一座宗祠和一座學堂,共計18棟,占地達1,230坪。
「王國珍是金門山后村土生土長的孩子」,金門大學觀光管理學系兼任講師王芳堃說,他25歲前往日本工作,結識在日本打拚的朋友,兩人一拍即合,決定一起在日本經銷農產品。
王芳堃表示,1871年,王國珍成立「復興號」洋行,專門販售大豆等五穀雜糧。後來兒子王敬祥也加入行列,父子共同努力下,很快就建立了龐大的事業王國。
王國珍1876年返鄉,見當時鄉里人口眾多,決定在中堡興建新式僑村。王芳堃指出,王敬祥曾擔任旅日華僑總商會會長,他們特別請來江西建築名師設計,事先規劃好每戶位置、用途,從室內空間到庭院、閣樓,乃至壁梁雕畫、裝飾泥塑,都相當講究,整個建築群歷時25年才完工。|完美展示閩南傳統建築|
山后民俗文化村建築依山面海,格局、型式、排列整齊劃一,是閩南傳統建築工藝的完美展示。紅磚底色、大戶人家專有的屋脊、雕梁畫棟,再加上王家宗祠前的圖紋,這些圖案代表了富貴、平安、長壽等符號。而且這裡的彩繪磁磚和雕刻等裝飾,讓房屋看起來更加精緻。
導遊蔡小玲也提醒,這裡的房子都有門牌,也有居民在自家庭院晾衣服。到訪民俗文化村時,盡量別打擾這裡的居民。
◎ 燕尾脊
燕尾脊出現在閩南建築中,是屋脊兩端向外延伸翹起來,且末端有分岔,形狀像燕尾,多用於彰顯財富和身分地位。
◎ 隘門
隘門原本是房舍間聯繫與防禦設計,現搖身一變為熱門拍照點。而筆直的閩式建築之間形成的巷弄,美得令人驚豔。
◎ 珠海堂
村內學堂「珠海堂」,可以入內參觀,裡面的裝飾非常值得細細欣賞,還詳盡介紹「十八間」的由來。
◎ 王氏宗祠
百年王氏宗祠,依然保存豔麗色彩和細緻彩繪。宗祠牆上圖紋象徵平安、長壽、招財等,可見當年工藝家的功力。
◎ 半月池
半月池是當年的消防池,夏天對學堂來說就像冷氣一樣,涼風會吹進室內。而聚落有火災時,半月池就發揮救災功能。
|泉州白石牆交趾陶壁面|
「山后民俗文化村占地達1,230坪,所有房舍都採用閩南傳統二進式建築,用料相當講究。」蔡小玲指出,這裡的牆壁是用泉州白石砌成,交趾陶裝飾壁面,石雕也栩栩如生,既有傳統建築雕梁畫棟之美,也是金門僑鄉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群。所用建材來自漳州、泉州,甚至遠至江西一帶,呈現精緻的建築風貌。
民俗文化村由金門國家公園接管後,將王敬祥的住屋改成喜慶館,除了陳列喜慶習俗及用品外,還展示王敬祥當年資助孫中山革命的信件、感謝狀和任命狀等文物。禮儀館則利用宗祠陳列民俗祭典用品,讓人感受到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這裡也展現當年王家的廚房,灶頭和古廚具。
|風水寶地摸龍穴帶福氣回家|
山后聚落座落於「五虎山」的山谷凹地,相傳是金門的風水好地。村子地形有「五虎回頭」之勢,「虎嘴」就在入口牌坊處,而中堡「王氏家廟」則位於「龍穴」上。蔡小玲說,可以在王氏宗祠左邊摸摸龍穴,把福氣帶回家。
山后風水龍頭建築型態以二落大厝為主,東臨許白灣,北傍東割灣,西南則有美人山,前方有屏障般的山丘。著名的寒舍花角就位於這裡,昔日是金東砲陣地。傳說陳淵率12姓來金門養馬時,王姓就是其中之一,而在宋末元初之際,王進士率眾移居山后頂堡,為王家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