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藝海漫遊

家傳祕方 香港涼茶趣談

各款涼茶。(攝影/祥龍)
各款涼茶。(攝影/祥龍)

文/曾蓮
作為粵、港、澳三地的傳統飲品——涼茶,在許多人的日常中不陌生。除了入選「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隱藏在涼茶背後,其實有不少趣味故事。剖析涼茶的發展歷程,也能一窺香港社會的演變。

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就其近年來走訪涼茶鋪的經歷,分享他的研究心得。(受訪者提供)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就其近年來走訪涼茶鋪的經歷,分享他的研究心得。(受訪者提供)

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在文化系列專題「涼茶趣談」中,分享他的研究心得。

涼茶在嶺南一帶流行,以中醫養生理論為指導,以中草藥為基礎,所研製出的飲料,具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在香港已有百餘年歷史。

涼茶在嶺南一帶流行,以中醫養生理論為指導,在中國、香港、澳門都歸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受訪者提供)涼茶在嶺南一帶流行,以中醫養生理論為指導,在中國、香港、澳門都歸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受訪者提供)

涼茶在中國、香港、澳門都歸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對其定義都不同。鄧家宙解釋,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列為「涼茶配製」,即是一種有權威的配方和特定的技藝傳承;但在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中,屬於「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如今涼茶鋪賣的野葛菜水,昔日實為「生魚野葛菜」。(受訪者提供)如今涼茶鋪賣的野葛菜水,昔日實為「生魚野葛菜」。(受訪者提供)

港人對於涼茶的理解與中國不同,認為涼茶是日常生活中一種功能性飲品,涼茶的成分因人而異,各店鋪「家傳祕方」中的藥材分量或有差異。以廿四味為例,不同的涼茶店會視乎個人體質、天氣、地域等使用不同藥材,其分量各有不同,並無特定標準。

春回堂藥行是間逾百年歷史的港式涼茶藥材鋪,屹立中環一世紀。(公有領域)春回堂藥行是間逾百年歷史的港式涼茶藥材鋪,屹立中環一世紀。(公有領域)

涼茶加鹽的由來

走訪香港大街小巷的涼茶鋪,細心的朋友會發現涼茶鋪賣野葛菜水,總會擺放一罐鹽在旁邊,有人解釋加鹽可以降火,這一說法仍有待考究。鄧家宙娓娓道來昔日的一段歷史:「其實加鹽調味是真!野葛菜水過去在1950年代前是加了生魚的,『生魚野葛菜』是涼茶的一種,但是因為50年代後政府頒發了《公眾衛生及市政條例》,涼茶鋪營運須申領涼茶許可證,才令這款涼茶的配方更改了,如今只能從仍然存在的鹽罌找到當年生魚野葛菜涼茶的蹤影了。」

香港涼茶鋪印象。(公有領域)香港涼茶鋪印象。(公有領域)

香港涼茶及龜苓膏專賣店。(受訪者提供)香港涼茶及龜苓膏專賣店。(受訪者提供)

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著作《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涼茶》。(受訪者提供)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著作《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涼茶》。(受訪者提供)

鄧家宙解釋,因《條例》指明,製作及售賣涼茶亦要向食環署申領牌照,並要上報涼茶的配方和分量,不能加肉類,如果加了魚,店家需要再申請另外的熟食牌照。很多涼茶鋪於是將流傳多年的「生魚野葛菜」剔除生魚的部分,但仍保留了昔日加在湯水中的鹽,就變成了如今的野葛菜水。但在香港以外的地區,如廣東涼茶,仍保留著「生魚野葛菜」的配方。但對於龜苓膏而言,成分中包含著龜板,並不涉及龜肉,因此不屬於湯水熟食類,可以在涼茶店賣。

卑巴桶涼茶鋪。(受訪者提供)卑巴桶涼茶鋪。(受訪者提供)

談及涼茶鋪的趣味名稱,鄧家宙介紹了一間昔日位於灣仔柯布連道取名「卑巴桶」的涼茶鋪,原來這個店名的由來與涼茶店的服務對象有關:「當時很多印巴裔的人來港從軍,做警察等,他們來到香港後,同樣對這裡溼熱的氣候不適應,有人就介紹他們去喝涼茶,他們也發現喝涼茶後身體會舒服一些。灣仔這間涼茶店原本是一間藥材鋪,兼做涼茶生意,老闆為了讓印巴裔的客人知道店內賣涼茶,就把一個裝有涼茶的大木桶搬到店鋪前,大木桶的英文是『big barrel』,這個名字就在印巴裔人中流傳開了。老闆索性就將店名改成『卑巴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