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信仰下的金牌 《火戰車》奧運冠軍傳奇

埃里克‧利德爾參加1924年7月19日奧運會比賽。(公有領域)
埃里克‧利德爾參加1924年7月19日奧運會比賽。(公有領域)

文/Timothy S. Goeglein(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 編譯/信宇
當我們坐下來觀看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全球頂尖運動員的精采表現時,也應記住——埃里克·利德爾的精神遺產和他對堅守信仰的承諾。

那是1982年3月29日,在加州洛杉磯音樂中心。當眾多熠熠生輝的明星們來到第54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現場時,場內外觀眾的熱情氣氛瞬間被點燃了起來。

因為幾個月來,好萊塢一直在宣稱,1981年最佳影片的角逐,最終只剩下兩部競爭影片:一部是男演員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主演的美國史詩片《赤色分子》(Reds,1981),這是描寫蘇聯共產主義革命的左派影片;另一部是美國影片《金色池塘》(On Golden Pond,1981),由男演員亨利·方達(Henry Fonda)和女演員凱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這兩位人見人愛的老牌明星主演,他們在片中扮演了一對爭吵不休,但恩愛有加的老年夫妻。

奧斯卡爆冷最佳影片《火戰車》

晚會接近高潮時,當資深女星洛麗泰·楊(Loretta Young)走上頒獎臺宣布最佳影片獎得主時,她打開信封宣布,獲獎者是一部相對而言鮮為人知的英國「文藝片」《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1981)。現場響起了一陣驚歎聲。這部影片講述了蘇格蘭傳教士、奧林匹克運動員埃里克·利德爾(Eric Liddell,中文名李愛銳、李達)和猶太長跑運動員哈羅德·亞伯拉罕(Harold Abrahams)的傳奇故事。

1934年3月27日,利德爾和夫人弗洛倫絲‧馬肯茲在天津英租界戈登道合眾會堂的結婚照。(公有領域)1934年3月27日,利德爾和夫人弗洛倫絲‧馬肯茲在天津英租界戈登道合眾會堂的結婚照。(公有領域)

利德爾的故事與典型的好萊塢英雄人物不同。通常,好萊塢主人公是一個與社會不公抗爭的自由主義者;與之相反,利德爾是一個為自己的信仰而堅持不懈的人,儘管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個人代價,因為他相信服從上帝,比屈服於個人的要求更為重要。

天津市重慶道53號利德爾(李愛銳)故居。(公有領域)天津市重慶道53號利德爾(李愛銳)故居。(公有領域)

埃里克‧利德爾在濰縣拘留營博物館內的照片(2018年秋季)。(公有領域)埃里克‧利德爾在濰縣拘留營博物館內的照片(2018年秋季)。(公有領域)

埃里克·利德爾(Eric Liddell,1902~1945)出生於中國天津英租界,中文名為李愛銳,是第一位出生於中國的奧運會金牌得主。他的父親是蘇格蘭在華傳教士,曾為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服務。利德爾從小就是一名出色的運動員。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就讀期間,他就被譽為蘇格蘭跑得最快的人。而在1924年巴黎奧運會上,他輕而易舉的獲得了男子400米金牌。

利德爾在這屆奧運會上有一個小插曲。他的田徑主項是100米短跑,而該項的預賽定於週日舉行。利德爾信仰虔誠,信奉基督教安息日,他面臨著一個選擇:要麼參加比賽,違背自己的信仰;要麼不參加比賽,放棄為自己和國家贏得奧運榮譽的機會。

1991年,愛丁堡大學豎立了一座紀念墓碑,上面刻有簡單的銘文: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來自《以賽亞書》40:31)(公有領域)1991年,愛丁堡大學豎立了一座紀念墓碑,上面刻有簡單的銘文: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來自《以賽亞書》40:31)(公有領域)

影片《火戰車》主要講述了利德爾在奧運會上的兩難選擇,以及在巴黎1924年奧運會之前的日子裡,有無數勢力試圖說服他妥協自己的信仰。然而,利德爾拒絕了,因此沒有參加百米短跑主項。相反,利德爾決定參加一場更長、更艱苦的比賽400米賽跑,因為這個項目比賽沒有安排在週日進行。許多人認為他在400米短跑比賽中處於明顯的劣勢。利德爾堅信,他的運動能力是上帝賜予的禮物,不參加比賽也是對上帝的褻瀆。

1924年巴黎奧運會的海報。科隆布市藝術與歷史博物館。(公有領域)1924年巴黎奧運會的海報。科隆布市藝術與歷史博物館。(公有領域)

1924年7月11日,當利德爾準備參加400米短跑比賽時,有人遞給他一張摺疊的方形紙,上面寫著如下文字:「古書上說過,『誰尊崇我,我就尊崇誰。』」這句話出自《撒母耳記上》第2章第30節(1 Samuel 2:30)。

第八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官方徽章。(公有領域)第八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官方徽章。(公有領域)

在這屆奧運會上,利德爾最終獲得了400米短跑冠軍,並創造了世界紀錄。上帝確實褒獎了利德爾不違背自己信仰的勇氣和決心。如今,許多奧運選手在國歌奏響最後一個音符時,就想將勝利兌現成金錢,而利德爾則不同,他毅然選擇回到中國,繼續他們家族的傳教事業,後來他在中國歷經艱辛,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侵華日軍關押。

即使在被日軍囚禁期間,利德爾仍堅定的堅持自己的信仰,成為拘留營的囚犯領袖,幫助老人,並組織了聖經學習班。另一位囚犯蘭登·吉爾基(Langdon Gilkey)後來在回憶錄中這樣寫到利德爾:

經常在一個晚上,我看到他彎腰專注對著棋盤或船模,或者在指揮某種群體舞——他總是全神貫注、疲憊不堪、興趣盎然,傾注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努力激發這些被囚禁的年輕人的無限想像力。他洋溢著幽默和對生活的熱愛,充滿熱情和魅力。一個人能夠有幸遇到聖人確實很難得,然而他是我所認識的人中最接近聖人的人。

1945年初,利德爾在日軍集中營中因腦腫瘤逝世。2002年,利德爾成為蘇格蘭體育名人堂的首批入選者之一,在公眾投票中高票當選為蘇格蘭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體育英雄。

如今,2024年巴黎奧運會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全球觀眾正在欣賞頂尖運動員的精彩表演。這是時隔整整一百年後,奧運會回到巴黎。遙想百年前,埃里克·利德爾堅定自己的信仰,拒絕妥協,戰勝了巨大的壓力和誘惑,在奧運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這就是埃里克·利德爾留給後人的寶貴遺產,在1924年巴黎奧運會上的勇敢選擇和此後一生的承諾,以及再現其奧運人生的影片《火戰車》在1982年奧斯卡上榮獲最佳影片,給予世人無限的啟迪。

原文: The Legacy of Eric Liddell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