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竹苗

保育蝙蝠多樣性 民眾撿到該怎辦?

戶外遇到墜地蝙蝠,要先判斷有無外傷。(黃金蝙蝠生態館提供)
戶外遇到墜地蝙蝠,要先判斷有無外傷。(黃金蝙蝠生態館提供)

文/記者陳文敏
蝙蝠是唯一會飛行的哺乳動物,因晝伏夜出的習性,讓人少有機會接觸而沒有特別的印象或有負面的誤解。雪管處與玉管處舉辦「蝙蝠生態暨保育推廣講座」,希望民眾在認識蝙蝠後,共同加入保育的行列。

臺灣(含離島)目前已發現38種蝙蝠,已是臺灣陸域哺乳動物種數最多的一群,多數種類具有超音波回聲定位能力,在自然界中扮演著許多重要角色。

蝙蝠神祕世界與保育重要性

蝙蝠會吸血很可怕?其實,據農業部說明,地球上絕大部分的蝙蝠都是食蟲性或植食性的物種,只有三種是食血性蝙蝠,分布在中南美洲地區。臺灣蝙蝠幾乎都是食蟲性,常見包括東亞家蝠、高頭蝠、臺灣小蹄鼻蝠等。

為棲息於雪霸國家公園園區蝙蝠屋的東方寬耳蝠。(雪管處提供)為棲息於雪霸國家公園園區蝙蝠屋的東方寬耳蝠。(雪管處提供)

除了保護蝙蝠棲息的場所,架設蝙蝠屋提供蝙蝠選擇棲息也是另一種保育蝙蝠的方式。

為讓民眾進一步了解這群神祕的動物、推廣蝙蝠多樣性保育,雪霸與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近日舉行「蝙蝠生態暨保育推廣講座」,內容包括「臺灣蝙蝠多樣性及生態服務」、「蝙蝠屋保育及公民科學推廣」以及「蝙蝠與相關疾病及蝙蝠救傷照護」。

遇到受傷蝙蝠怎麼處理?

夏天是蝙蝠活躍期,如遇到受傷蝙蝠怎麼處理?黃金蝙蝠生態館館長張恒嘉表示,接觸前應戴手套,首先辨識有無外傷,有受傷就直接送救援單位。

為造型可愛的臺灣長耳蝠。(雪管處提供)為造型可愛的臺灣長耳蝠。(雪管處提供)

臺灣5~7月是幼蝙出生高峰期,小蝙蝠正學飛,在地上被發現,民眾或誤以為受傷,因愛心撿走,反而造成母蝠找不到幼子,或幼蝠難以人工飼養而夭折。

張恒嘉說,民眾如在戶外見到幼蝠在地上,判斷沒外傷,撿起來放在高位陰涼處,避免貓狗騷擾,晚一點觀察蝙蝠媽媽有無接走,如2~3天後仍在原處才通報處理,降低人為干預。蝙蝠受傷原因包括受到貓玩弄或高處墜落等,暫時收留要盡早野放,不要把蝙蝠當寵物一直養,因為牠屬於大自然。

調查捕捉蝙蝠的豎琴網。(雪管處提供)調查捕捉蝙蝠的豎琴網。(雪管處提供)

小蝙蝠很可愛 可帶回家養嗎?

蝙蝠不好養,死亡率很高。出生2~3月幼蝠需餵奶,(亞成蝠吃蟲,人為飼養若只吃麵包蟲,營養不均,長期缺鈣骨骼發育不好,身形與健康堪慮,建議撿到蝙蝠帶回家不要長期豢養,「一般人」可養活無毛幼蝠(撿到的8成以上是東亞家蝠)機率不到1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