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在正常情形下是可以自然的透過「汗、尿液、糞便」將不必要的代謝廢物排出身體,一旦這三大路徑出現失常,廢物堆積體內就會造成傷害。人體就會發出警訊,以各種不適症狀表現出來告訴主人需要注意健康了!
既然「毒」可簡單定義成對人體有害物質,因此無法正常排出體外的代謝廢物就成了所謂的「毒」。
─ 兩方式檢視排毒機制運作 ─
◎ 從尿液看健康
以成人為例,沒有大量喝水或攝取咖啡因前提下,正常排尿頻率每天5~8次,2~3小時一次。如超過8次,或間隔不到2小時,可視為「頻尿」,需多加注意。
如排尿過程覺得不適,像是下腹或尿道疼痛感,又或者排尿不順暢,總覺得排不乾淨,表示排尿路徑出問題,常見原因為尿道、膀胱發炎或攝護腺肥大。
正常尿液顏色呈現透明或淡黃色,因為腎臟會分泌尿色素。水分攝取過多顏色變淡,反之攝取過少或發汗多時,顏色較濃。有些食物也會影響尿色,譬如吃了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尿液呈亮黃色;富含β-胡蘿蔔素(紅蘿蔔、地瓜)與維生素C(柑橘類植物、番茄、草莓、綠花椰菜),則尿液偏深黃或橘色。若尿液顏色不尋常(混濁或褐色),建議及早就醫檢查。
◎ 從糞便看健康
良好排便狀況必須達到三個條件:
1. 顏色:淺褐色或褐色
2. 成形:柔軟、條狀
3. 頻率:有持續性
首先顏色若是褐色以外的都需注意,雖然糞便可能因食物呈現不同顏色,但若非褐色且呈現一段時間,尤其是黑得像柏油的樣子(也稱瀝青便),那可能是消化道出血,務必尋求醫生協助。
再來,相信曾看中醫的民眾多少有聽過醫師詢問排便是否有「成形」,這是因為觀察糞便形狀可得知腸道是否健康。形狀簡單分成便祕型或腹瀉型,若形狀像羊屎便一顆顆的則為前者;後者多以軟泥、水狀表現。
最後是排便頻率,許多人都有個錯誤認知:「每天必須要排便才正常」。其實這並不正確,影響排便頻率因素非常多,像是進食量、飲食內容、飲水量等。醫學上,通常超過3天沒大便,或一週大便少於3次,才會認為是便祕。排便頻率關鍵在於規律性,只要排便時無須費力、沒有疼痛感、糞便顏色、形狀皆於正常範圍,則不必擔心。
如何養好「排毒」系統?
養好排毒系統要從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做起。
1. 排尿
不憋尿:長期憋尿的人,可能造成泌尿道感染。高血壓患者憋尿,血壓也會飆高。
喝足水:讓尿液保持清澈、淡黃色狀。每天攝取的水分(白開水)該是體重x30~35,例如:體重60公斤,一天水分=1800~2100c.c.。
2. 排便
多纖維:可把膳食纖維想像成糞便的骨架,讓糞便成形;水分也要攝取足,排便才會順暢。
益生菌:助養出好菌,改善腸道環境。
3. 排汗
勤運動:每天30~60分鐘的運動,增加排汗量。
電解質:運動完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可在溫水裡加一點鹽,劇烈運動後少量多次飲水(喝一口水,間隔10分鐘再喝一口)。
6穴位按摩 排毒不卡卡
1. 排便保健穴
足三里穴:膝蓋骨外側凹陷下約四橫指(3寸)、脛骨旁開一橫指處。
天樞穴:位在肚臍兩側旁開約三指(2寸)。
2. 排尿保健穴
陰陵泉穴: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太谿穴:足內側部,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3. 排汗保健穴
合谷穴:在第一、二掌骨之間。
曲池穴:屈肘,肘橫紋外側末端。
每個穴位按壓持續3~5分鐘,或按摩30下,一天1~3次,有痠脹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