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南管出自唐宋宮廷,因中原動亂,士大夫們將宮廷音樂帶至南方,並落腳於福建泉州、廈門,其後隨著移民的腳步,再流傳至臺灣及南洋等地。相較於中國,臺灣、南洋等地目前則保留較多傳統風貌,他說,「共產黨統治後,中國的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但南管卻在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地保存得很好,馬來西亞最近也曾舉辦過南管的世界性活動。」
不過,許澤猛也感慨的說:「臺灣至今沒有辦過世界性的南管活動。聽說沖繩以前也有南管,但隨著日本文化的強勢,小眾的南管漸漸沒落了。香港、泰國,甚至越南,也都曾經有南管的存在。」音樂中的活化石
談到臺灣南管歷史,許澤猛說,「南管在臺灣,被稱為音樂中的活化石。」、「在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的南管主要集中在朝天宮。因為朝天宮的重要地位,許多地方的南管音樂都會來這裡進香、拜館閣。當時,北港的館閣非常多,甚至有像集斌社這樣歷史悠久的南管團體。集斌社成立於乾隆十一年,也就是1746年,雖然中間有斷掉一段時間,但至今許多珍貴的文物,還保存在朝天宮或流落在其他地方。」
許澤猛回憶起自己和南管的淵源,他說,某天下午,許澤猛正在家鄉練習太極拳,突然聽到熟悉的聲音,心想那應該是南管。他隨即前去詢問,結果受邀學習這門傳統音樂。初期,只是抱著好奇心去嘗試,不確定自己是否有足夠時間投入。然而,正是這個契機,喚起了他對這項自小耳濡目染的藝術之喜愛。然而,隨著南管前輩們的離開,他開始感到放棄這門技藝實在太可惜,於是決定繼續學習下去。他坦言:「要不是因為責任感和不捨,我這個人可是很懶散的。」後來,他與一些朋友開始著手,想要復振這項在北港幾乎消失的傳統,並重新使用「集斌社」這個輝煌的名字,為南管注入新的生命。如今,許澤猛能熟練彈奏琵琶、二弦、三弦、洞簫、拍板,甚至能指揮士管,精通十種樂器。
慢節奏中的美感
南管節奏緩慢,音域變化豐富但平順,讓人沉澱。他說,「隨著年齡增長,更能體會它的韻味。」,「學習南管要花很長時間,且要深入其中。久了個性會變得平淡,與世無爭。尤其是當與程度相近的人合奏時,感覺不僅是合作的『合』,更是和平的『和』。」
然而,南管的傳承並不容易。對許多年輕人來說,南管旋律過於緩慢,與現代快速節奏格格不入,「南管的特色就是要慢慢來,音轉起來才漂亮,但許多新學員覺得節奏太慢了,其實,正是這種慢,才是南管的精髓所在。」
隨著老樂人的凋零,南管音樂也在消失中,許澤猛說,「北港一些廟宇常邀我們去免費演奏,南管的傳統就不會中斷。集斌社雖僅剩十幾人,且大多年事已高,但我們仍會努力讓南管延續下去。」期望培育更多新生代,讓傳統曲調持續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