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國環院與氣象署簽署MOU 增強國內氣候變遷因應能力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與環境部國家環境研究院簽署合作備忘錄,由中央氣象署署長程家平(右)與國家環境研究院長劉宗勇(左)共同簽署。(環境部提供)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與環境部國家環境研究院簽署合作備忘錄,由中央氣象署署長程家平(右)與國家環境研究院長劉宗勇(左)共同簽署。(環境部提供)

【記者莊璦筠/台北報導】為增加國內氣候變遷因應能力,交通部中央氣象署與環境部國家環境研究院14日簽署合作備忘錄(MOU),未來將整合雙方科學研究資源,進行科技研發及推廣合作,並建立氣候服務協作平台機制,增加國內氣候變遷因應能力。

國環院長劉宗勇表示,沒有一個單一部會可以獨立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與挑戰,因此需要通力合作。氣象署在氣象上有豐富資料與經驗,對於氣候變遷議題有很大功能,透過MOU的簽署,除了氣候變遷之外,未來雙方的合作方向包括環境治理、汙染防制等議題都是共同研究的重點。

氣象署長程家平指出,氣候變遷很複雜,所需觀察的時間和空間尺度至少是30~50年,因此短期的氣候預測,如何連結長期氣候變遷很重要,才能因應未來可能的變遷狀態作出相關決策,氣象領域、環境及科研領域都需要結合。

程家平表示,近期氣象署啟用第6代高速電腦,透過與國環院合作,結合國內外產業及學研界,積極運用先進的資料科學技術及電腦算力資源,共同開發應用在氣候變遷風險評估的數位孿生系統。

劉宗勇指出,目前國環院與氣象署等相關部會,正積極規劃氣候變遷調適與風險韌性跨域應用整合計畫,盼協助國內氣候變遷調適議題推動。同時也正規劃合作建置氣候調適研究與服務平台,進一步共同建立氣候服務協作平台機制,讓氣候科學資訊服務更貼近使用者,並作為國家氣候調適策略的科學依據。

颱風凱米預報 應用獵風者衛星監測資料 

台灣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去年10月發射後,陸續傳回監測資料,程家平14日表示,今年7月影響台灣的颱風凱米,有運用獵風者衛星的監測資料,如海面風速等,直接加入預報系統。

程家平說明,監測資料的直接應用為第一階段,為讓獵風者衛星發揮更多功能,下一步是強化預測,需經過資料同化、分析,將與全球各機構合作建立資料集,再進行模式預報,這階段可能會花很長時間,且需不斷校正、精進。

程家平表示,目前獵風者衛星是眾多資料來源之一,不過獵風者目前一天約2次繞行至台灣附近,而且不一定會經過期望的地點,但只要衛星有經過的地方,就能獲得較多的資料數據,都會對預報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