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台北

臺北/城市景觀美學展 述大安森林公園前世今生

「變與不變的流動-台北城市景觀美學展」即日起在台灣設計館展出至11月24日。圖為臺北市工務局局長黃一平(左2) 、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左3)、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副理事長潘一如(左4)、台灣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艾淑婷(右2)、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長鄧婉君(右1)。(記者戴德蔓/攝影)
「變與不變的流動-台北城市景觀美學展」即日起在台灣設計館展出至11月24日。圖為臺北市工務局局長黃一平(左2) 、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左3)、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副理事長潘一如(左4)、台灣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艾淑婷(右2)、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長鄧婉君(右1)。(記者戴德蔓/攝影)

【記者戴德蔓/臺北報導】台北都市之肺的大安森林公園如何在十年內大變身,從雜亂不堪、光禿禿的景象,到成功復育螢火蟲棲地,讓台灣的公園生態保育在世界有目共睹,即日起在台灣設計館展出的「變與不變的流動-台北城市景觀美學展」,讓你一探大安森林公園的前世今生,展期至11月24日。

「變與不變的流動」展覽開幕茶會8月20日舉行,此次展覽以《變與不變的流動-台北城市景觀美學展》為主題,聚焦在大安森林公園水土壤、植物、微氣候、歷史、生態、空間的以及生活的改變八大主題變化,將專家學者十年來的研究及大灣草圳計畫的執行,透過景觀環境設計導入,讓大安森林公園成為一個生態平衡的實踐場域,讓民眾與動物、植物、自然中的一切一同共生。

策展人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副理事長潘一如說,所謂景觀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有景有觀,不只是花花草草,還有視覺、聽覺、嗅覺的整合,背後還有天、地、人、水、大氣、氣候一切變化;透過城市景觀美學展,讓大眾可以珍惜身邊的環境,尊重生態萬物,創造和平、美好、共享的生態環境。

展覽共分為兩大區域,森林暗室區與生命之泉動態視覺區,讓參觀者能全面了解一個生態公園的景觀營造,讓自然與人為設計融合,共創和諧美學環境。

森林暗室區,以模型、光影、11種公園常見動物聲音,像在一片漆黑的森林當中,你可以聽到各種聲音好像走入了自然環境的體驗;在生命之泉動態視覺區,以動態影像投影方式,透過瑠公圳再現計畫的水路模型,企圖以影片展現出古台北盆地的歷史變遷、人們生活模式的改變,透過景觀設計,大灣草圳計畫,看見台北城市的未來。

從盆地、沼澤成為一個城市,到現在發展成為永續城市,台北城的水圳發展,曾為台北市重要農業灌溉的瑠公圳已不在,但今天展開大灣草圳計畫,一條新的生態水綠廊道。

南從台大舟山路、新生南路、北到大安森林公園。全水系以保水、儲水、水循環,滋養生態環境為建設骨幹,延續自然生態、體驗五感療癒、發展環境教育、實踐健康生活的創新設計。讓台北市能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邁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生活。

潘一如向《大紀元時報》表示,這次展覽最大的困難就是要在小小的展間介紹10年的努力,這10年透過上百位專家學者的調查研究,還不包括幕後的工作人員,讓大安森林公園成為一個生態平衡的實踐場域,同時造就一個城市發展的歷史跟文化。

這個展覽最大的目標,潘一如希望能有更多的企業家、有錢的台灣人可以為台灣這塊土地多做點事,把錢花在最對的地方,對公益有最大的貢獻,支持更多像大安森林公園這樣的都會休閒公園,讓公園不只是公園,而是打造可以讓城市變成宜居、適合萬物生長的共好公園。

「變與不變的流動-台北城市景觀美學展」即日起在台灣設計館展出至11月24日。「變與不變的流動-台北城市景觀美學展」即日起在台灣設計館展出至11月24日。(記者戴德蔓/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