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誌騰以《詠晴》橫掃金馬獎及臺北電影獎最佳短片,新作《河裡的孩子子子子子》,從都市河流切入,以魔幻手法帶出環境議題。影片描述河裡的垃圾殘存人類慾望,與棲息在河中的「河靈」共舞,化身成河裡的「嬰兒」。
「許多歷史文化的發展,都是依照河流脈絡在演進。」張誌騰分享,他觀察家鄉附近的河流,想像若河中有生命會是什麼模樣,由此誕生《河》片。影片採實體拍攝,片中的河流生態系是劇組以層層堆疊的植物與垃圾「種」出來的。而片名五個疊字則代表河裡每個物體都是別具生命的孩子。
長期關注原住民議題的蘇弘恩,曾以《靈山》、《土地》等片,展現跨足紀錄劇情類型的才華。新作《Rungay》同樣環繞原住民族文化、山與靈,影片描述久病臥床的老者,因為一隻猴子的解救,展開一場靈魂釋放之旅。全片於高雄旗山取景,靈感來自蘇弘恩對自己外公生命最後一段時間的觀察。
王彥蘋以《是日大暑》等作品入圍三屆金穗獎,她編導的《翌日》聚焦當代偶像崇拜。創作靈感來自她的真實追星經驗,當活力四射的偶像突於粉絲面前倒下,彷彿主客易位,粉絲反倒成為偶像的希望泉源。剖開微笑憂鬱的表象,她領悟「真心祝福你愛的人所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