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性」並不一定要像財務產品或策略那樣複雜。關鍵在於有意識的引導我們的想法和行動,朝著理想的財務結果發展。
換而言之,就是將「什麼」(財務目標)與「如何做」(具體行動)聯繫起來。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將理想的理財建議轉化為愉快且持續可行的旅程。
本文就來探討一下為什麼「意向性」是人人都可以學以致用的基本理財建議。
動力來自明確理由——
「如何理財」之前,先問「為什麼理財」
幾乎所有的理財建議都圍繞著「如何做」展開,也就是說,如何進行預算、儲蓄和投資。雖然這些都很重要,但人們忽視了出發點,即「為什麼」要理財。
另一方面,「意向性」鼓勵我們更深入的挖掘問題,比如:
你有什麼理財目標嗎?
你想利用自己的財富,過什麼樣的生活?
你想為旅遊、退休或家庭財務安全進行儲蓄嗎?
動力來自於一個明確的理由。原因何在?因為一個明確的「為什麼」能夠促使你控制預算或投入更多時間來實現你的財務目標。
從今以後,當你面臨支出決定時,請問問自己:「這是否符合我的理財意圖?」這一簡單的問題,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
建立「個性化」理財路線圖——
有些理財建議對某人有效,不一定適合你!
理財建議不應該千篇一律。有些建議可能對你的鄰居或朋友有效,而對你可能不適用。不過,只要用心,我們就能根據自己的價值觀、目標和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自己的理財路線圖。
對你來說,什麼更重要,人生經歷?還是物質財富?
為旅行做預算與為買房首付做儲蓄所要採取策略的不同。
你的投資期限長嗎?你的風險承受力高嗎?如果你即將退休,你的投資策略可能會有所不同。
簡而言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獨特的「為什麼」來做出你的財務決策。
培養富足心態——
老是擔心缺錢,很難享受生活
不管人們怎麼想,財富並不僅僅來自於投資。而且,財富也不只是現金的積累。實際上,當你擁有財富時,你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按照自己的意願度過每一天。
談到金錢,主要有兩種心態。當你相信自己永遠有足夠的財富時,你會有「富足心態」(Abundance)。有了富足心態,人們就會無償付出,並往往擁有積極的人生觀。
根據發表在國際期刊《心理學與認知科學》(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s)上的〈稀缺心態會改變消費者決策的神經處理過程〉(A scarcity mindset alters neural processing underlying consumer decision making,05/23/2019)提到,富足心態對於人們做出「目標導向的決定」有顯著的幫助。
而因稀缺(scarcity)心態而攢錢的人則恰恰相反。他們認為,問題在於缺錢。他們擔心如果付出,錢就會用光。因此,在這種心態下可能很難享受生活。
要培養富足心態,必須付出時間和努力。換句話說,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需要歷練。然而,擁有正確的金錢觀是我們個人和財務長期發展的關鍵。
當我們只關注自己所缺乏的東西時,我們就會失去動力。當我們有意識的去感受,我們就更有可能對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心存感激。
因此,無論我們目前的財務狀況如何,規模或大或小,我們應該坦誠面對,並心存感激。這樣一來,我們就會感到充實和滿足,從而使我們的理財之路更加輕鬆。
金錢只是工具而非主宰——
只要有心,就能重獲掌控權
毫無疑問,金錢是一種強大的工具。然而,如果我們一不小心,金錢很容易成為我們的主宰。只要用心,我們就能重新獲得控制權。我們可以決定金錢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而不是被金錢所左右。
金錢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我們達到目的的手段。正確利用金錢,可以實現自己想要的生活,維護自己的價值觀。這種觀念的轉變,可以幫助我們做出符合整體價值觀的財務決策。
下週我們將跟讀者分享,如何有針對性的理財呢?有哪些實際步驟?(下週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