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藝文活動

東西交會・百年前臺灣

清末福爾摩沙茶

〈茶葉運輸的中繼點─茶釐關卡〉茶園到大稻埕途中設立在臺北城外的茶釐關卡,清政府規定茶葉經銷需繳納茶釐等稅金,每年最多約收銀六、七萬兩,可見臺灣北部茶業之興盛。照片中可見穿長袍馬褂、戴瓜皮帽的體面漢人,以及身著粗布衣、頭戴包巾的兩種人,推測是收釐金人員以及搬茶挑夫。(國家攝影中心提供)
〈茶葉運輸的中繼點─茶釐關卡〉茶園到大稻埕途中設立在臺北城外的茶釐關卡,清政府規定茶葉經銷需繳納茶釐等稅金,每年最多約收銀六、七萬兩,可見臺灣北部茶業之興盛。照片中可見穿長袍馬褂、戴瓜皮帽的體面漢人,以及身著粗布衣、頭戴包巾的兩種人,推測是收釐金人員以及搬茶挑夫。(國家攝影中心提供)

文/記者孫湘詒
1870年代,英籍攝影家喬治.普萊斯(George Uvedale Price,1853-1929),替於福建沿海及臺灣進行茶業貿易的德記洋行工作,他的攝影足跡穿梭於各通商口岸,記錄19世紀末的臺灣樣貌,這些照片細膩刻劃了人物形象,生動反映出不同族群、性別與階層的人們及產業活動等豐富樣態。

由國家攝影中心主辦、臺灣史研究者許仟慈策劃的線上展覽「給我一盞茶的時間:攝影家普萊斯與他的《北福爾摩沙的回憶》」,透過一系列老照片,讓大眾得以一窺當時北臺灣茶葉產製歷程。

〈在焙籠中的再製茶葉〉精製茶廠裡的烘焙室。每個焙籠下都有一座圓形火爐,放眼可見約50座。焙籠隔成上下兩層,每小時對調數次,使茶均勻受熱,烘焙時間依季節、溼度有所不同,由茶工輪班鎮守。茶葉經歷最後澈底烘焙,將包裝進入世界茶貿易圈。(國家攝影中心提供)〈在焙籠中的再製茶葉〉精製茶廠裡的烘焙室。每個焙籠下都有一座圓形火爐,放眼可見約50座。焙籠隔成上下兩層,每小時對調數次,使茶均勻受熱,烘焙時間依季節、溼度有所不同,由茶工輪班鎮守。茶葉經歷最後澈底烘焙,將包裝進入世界茶貿易圈。(國家攝影中心提供)

臺灣茶在19世紀清末到日治時代風靡歐美。當時歐美人士對於香氣迷人的「福爾摩沙烏龍茶(Formosa Oolong Tea)」,存在無限好奇與想像,一箱箱繪製精美的烏龍茶,從東方國度遠渡而來,價格高昂且搶手。

〈臺北盆地粗製茶葉之翻茶男工〉八個赤腳、身著短褲的男性於茅草屋前,圍在大型竹盤木架進行「翻茶」的動作,這是粗製茶六步驟(晒、翻、炒、揉、烘、篩)之一,一套過程約花費6~8小時,全程皆為手工。影像中男工屬較貧困勞動者,他們是中國來的季節性移工。(國家攝影中心提供)〈臺北盆地粗製茶葉之翻茶男工〉八個赤腳、身著短褲的男性於茅草屋前,圍在大型竹盤木架進行「翻茶」的動作,這是粗製茶六步驟(晒、翻、炒、揉、烘、篩)之一,一套過程約花費6~8小時,全程皆為手工。影像中男工屬較貧困勞動者,他們是中國來的季節性移工。(國家攝影中心提供)

當時茶產業主要集中在北臺灣,尤以大稻埕為最。普萊斯以外國人的視角,觀察北臺灣茶葉產製,從採摘、製成到包裝出口過程的人物群像,勤奮努力的茶農、熱鬧的茶釐關卡、繁瑣製茶過程、妝容精緻的揀茶美人、笑容可掬的茶箱畫工等,都在照片中一一被呈現出來。

以下,讓我們一起和普萊斯《北福爾摩沙的回憶》尋覓百年前茶葉生產的旅程。

百年臺茶生產旅程

1860年臺灣開港,英商約翰.杜德間接在臺灣建立「臺茶收購體制」,引入福建廈門製茶老師傅建立精製茶廠。自此,種植、採摘、製茶到包裝,全程可在臺灣完成,無需送至中國的製茶廠,就可直接出口美國,「福爾摩沙茶」迅速擄獲美國人的喜愛。

〈風靡大稻埕的揀茶美女〉五位打扮華麗精緻、略顯嬌羞的年輕女孩,坐在狹窄屋外廊道的小板凳上,圍著下方似茶箱、上頭堆滿茶葉的竹圓盤,正在「揀茶」的景象。儘管這些女子正在搓揉茶葉,然而她們的手臂彷如靜止,彼此間神情幾乎沒有互動,不免讓人聯想,是否為特定擺拍。(國家攝影中心提供)〈風靡大稻埕的揀茶美女〉五位打扮華麗精緻、略顯嬌羞的年輕女孩,坐在狹窄屋外廊道的小板凳上,圍著下方似茶箱、上頭堆滿茶葉的竹圓盤,正在「揀茶」的景象。儘管這些女子正在搓揉茶葉,然而她們的手臂彷如靜止,彼此間神情幾乎沒有互動,不免讓人聯想,是否為特定擺拍。(國家攝影中心提供)

然而,臺灣茶也一度面臨劣質茶混充高級茶,以及各國大量茶葉湧入,導致美國暫停購買臺茶等挑戰。面對堆積如山的滯銷茶,中國沿海一帶的華商將烏龍茶製成包種茶,轉往南洋市場,開闢新的銷售管道。1873年下半後,烏龍茶在美生意再次回升。到了19世紀末,臺茶出口值已超越米、糖等作物,20年間,臺茶出口成長率竟高達百倍之多。

〈大稻埕箱子館裡的畫師與其夥伴〉這是一張關於茶箱畫師的照片。從畫面正中央,可見到兩位拿著筆的畫師,同時注意左二的畫手,在直立的茶箱上,放著一塊木盤與圓型小容器的調色工具,而左四的畫師,其左手拿著瓷製調色盤,右手持畫筆,像是專心繪圖到一半突然被叫起來拍照一般。(國家攝影中心提供)〈大稻埕箱子館裡的畫師與其夥伴〉這是一張關於茶箱畫師的照片。從畫面正中央,可見到兩位拿著筆的畫師,同時注意左二的畫手,在直立的茶箱上,放著一塊木盤與圓型小容器的調色工具,而左四的畫師,其左手拿著瓷製調色盤,右手持畫筆,像是專心繪圖到一半突然被叫起來拍照一般。(國家攝影中心提供)
臺灣茶成功帶動北臺灣的經濟繁榮,成為當地人民生活的重要部分,茶葉集散口—大稻埕也成為普萊斯照片下「令人著迷的河港」景象。

1895年出版的攝影集《北福爾摩沙的回憶》描述淡水漢人製茶過程。由英國攝影師普萊斯以珂羅版(Collotype)拍攝,輔以優美文句說明,是目前已知最早以「福爾摩沙」為名、出版流通的攝影集。(國家攝影中心提供)1895年出版的攝影集《北福爾摩沙的回憶》描述淡水漢人製茶過程。由英國攝影師普萊斯以珂羅版(Collotype)拍攝,輔以優美文句說明,是目前已知最早以「福爾摩沙」為名、出版流通的攝影集。(國家攝影中心提供)
這些迷人的珍貴影像,展現出臺灣茶產業背後的密集人力與獨特技術,並傳遞福爾摩沙烏龍茶的珍貴性。透過普萊斯的攝影集,我們好似隨著一張張的照片,穿越回19世紀末期的北臺灣。◇

線上展覽:「給我一盞茶的時間:攝影家普萊斯與他的《北福爾摩沙的回憶》」(大紀元製圖)線上展覽:「給我一盞茶的時間:攝影家普萊斯與他的《北福爾摩沙的回憶》」(大紀元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