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雲嘉屏

台灣第一件陣頭重要古物大龍旗 北港文化中心展出

百年藝陣「北港飛龍團」,14日起於北港文化中心策劃「龍耀北港 大張旗鼓」特展,以慶祝「飛龍團大龍旗」於去年(2023)底榮獲國家重要古物指定。(記者廖素貞/攝影)
百年藝陣「北港飛龍團」,14日起於北港文化中心策劃「龍耀北港 大張旗鼓」特展,以慶祝「飛龍團大龍旗」於去年(2023)底榮獲國家重要古物指定。(記者廖素貞/攝影)

【記者廖素貞 /雲林報導】百年藝陣「北港飛龍團」,14日起於北港文化中心二樓策劃「龍耀北港 大張旗鼓」特展,以慶祝飛龍團大龍旗於去年(2023)底榮獲國家重要古物指定。這次展出的文物除繡製龍皮、日治時期鑼鼓架、蛇皮福州鼓等,更亮相一件百年薄紗龍燈龍皮是台灣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對古文物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藉此一睹百年藝陣的風采!

縣長張麗善(左二)特別出席開幕典禮,並贈匾恭賀北港飛龍團縣長張麗善(左二)特別出席開幕典禮,並贈匾恭賀北港飛龍團(記者廖素貞/攝影)
這次更亮相一件百年薄紗龍燈龍皮是台灣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這次更亮相一件百年薄紗龍燈龍皮是台灣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記者廖素貞/攝影)
北港飛龍團的大龍旗尚在修復中,這次展出的旗幟為藝術家張吉月依大龍旗實際尺寸繪製而成的。北港飛龍團的大龍旗尚在修復中,這次展出的旗幟為藝術家張吉月依大龍旗實際尺寸繪製而成的。(記者廖素貞/攝影)
北港飛龍團的 「繡製龍皮」製作於1926年,長20公尺,為手工平繡,青藍色麒麟上縫製著小圓鏡,舞動時閃耀發光,全台罕見,曾應邀在嘉義機場落成時演出,喧騰一時。北港飛龍團的 「繡製龍皮」製作於1926年,長20公尺,為手工平繡,青藍色麒麟上縫製著小圓鏡,舞動時閃耀發光,全台罕見,曾應邀在嘉義機場落成時演出,喧騰一時。(記者廖素貞/攝影)

縣長張麗善特別出席開幕典禮,並贈匾恭賀北港飛龍團,期許再次彰顯北港豐沛的歷史文化。開幕儀式,以無形資產的龍鳳獅陣及國立體育大學的夜光龍隆重演出,場面盛大猶如飛龍團當年(昭和12年)受邀在嘉義水上機場落成演出的盛況!

縣長張麗善表示,北港飛龍團大龍旗,台灣第一件陣頭文物被指定為重要文物,是雲林的榮耀,為表隆重,縣府特別邀請台灣當代重要藝術家董陽孜為這歷史性的一刻題字慶賀,期待未來「北港1911好庫」文化產業園區修復完成後,可以讓大龍旗回歸雲林展出,再次展現北港豐沛的歷史文化。

北港飛龍團會長許家福(中)於大龍旗前與縣長張麗善合影。 北港飛龍團會長許家福(中)於大龍旗前與縣長張麗善合影。 (記者廖素貞/攝影)

大龍旗一組共有兩副,是北港飛龍團於1926年製作完成之大型民俗織品文物,該團透過製作大龍旗,讓參與活動信徒及陣頭,更易被其鮮豔配色、巨大尺寸之搶眼外觀所震撼,此正反映臺灣20世紀初北港地區陣頭、軒社競藝現象及對媽祖信仰向心力,因此有「天下第一旗,車倒三間店」(繡倒三間繡莊)的傳說,是目前所知臺灣刺繡文物當中尺寸最大的旗幟。經過多年努力,大龍旗終於成為臺灣陣頭界首件被指定為重要古物的文物,特贈「高牙大纛」匾額以表慶賀。

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表示,北港飛龍團為北港媽祖繞境的百年藝陣,創立於明治時期,經學者吳富德調查認為是中部的老龍祖,館內珍貴文物甚多,有九龍錫爐、大正11年款戢耳爐、繡製龍皮都獲雲林縣政府登錄為一般古物。大龍旗2014年起送往文資局文資中心進行修護作業,經由文資局專業修護團隊的齊心努力,目前已完成其中一副旗的修復工作,如今其文資價值終獲文化部古物審議委員肯定,指定為國家重要古物,實為雲林縣古物的大喜事。

這次也展出台灣的35種刺繡技法,而飛龍旗就用了27種。這次也展出台灣的35種刺繡技法,而飛龍旗就用了27種。(記者廖素貞/攝影)
台灣刺繡的紮麟技法台灣刺繡的紮麟技法(記者廖素貞/攝影)

北港飛龍團會長許家福表示,「龍耀北港 大張旗鼓」特展規劃了半年,整理文物及文獻資料,除繡製龍皮、日治時期鑼鼓架、蛇皮福州鼓等,這次更亮相一件百年薄紗龍燈龍皮是台灣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雖然大龍旗本尊仍在修復中,但這次也展出大龍旗及台灣的刺繡技法及老照片,希望能夠喚起更多人對北港文化的關注,並激發大家共同參與文化資產保存的工作。

北港飛龍團歷史

北港飛龍團成立於1910年(明治43年),應是為了配合北港朝天宮元宵節迎燈活動而成立,1920年曾聘請來自福州翁三連傳授舞龍技藝而組成之陣頭團體。北港鎮當時設有勤習堂、德義堂和飛龍團三個武陣,其中飛龍團是表現最為出色之團體。

飛龍團大龍旗--北港飛龍團大龍旗,是1926年由臺灣雲林縣北港鎮的北港飛龍團於陣頭所使用的大型民俗織品文物,是目前臺灣保存刺繡類織品文物中尺寸最大的旗幟。大龍旗是一面雙面三角形的陣頭旗幟,其重量超過30公斤,尺寸分別為673、535、454公分。主要由布料、金蔥和繡線等材料製成,其中龍形的立體刺繡為主要特徵,圖案呈現半立體凸出的效果,該旗幟共有兩面,其兩側都有陣頭名號,但兩側內容不同,一側繡有大龍與水族陣(包括蛙、魟、蜆、鯉、蛤、蝦、蟹及鰻)圖案,另一側則繡有封神榜人物,但兩隻棋子的主題不一樣。


大龍旗於1926年(昭和元年)開始製作,完工於1930年(昭和四年)。製作期間,由於黃金價格飆漲,承接繡莊曾難以負擔成本相繼放棄製作該項目,並在歷經四個繡莊(所在地包括嘉義市和臺南市)才完成。故有「臺灣第一旗(奇)車倒三間店」之俚語傳說。

此外,大龍旗使用的是加厚的純蠶絲織成的綢緞,稱為正貢,在臺灣常見30種傳統刺繡技法中,大龍旗的製作運用了其中26種,可見大龍旗對於傳統刺繡技法上的高度精湛。被視為臺繡技藝的重要代表文物。

由於大龍旗尺寸巨大,每次出陣所需人力甚鉅,必須由兩座鐵架滑輪載動,工人就得十人配合操作,加上其易受耗損,因此出陣次數有限。自1970年代以來,大龍旗在媽祖遶境活動最後一次街頭亮相後,便被存放在北港飛龍團倉庫的防潮箱中。

飛龍團繡製龍皮

這次也展出1926年製作的「飛龍團繡製龍皮」, 與大龍旗同為北港迎媽祖陣頭的互相競技的產物,長20公尺的巨龍身披鮮豔閃亮的龍皮,手工平繡,青藍色麒麟上縫製小圓鏡,舞動時,耀眼發光,全臺罕見,1937年曾應邀在嘉義水上機場落成時演出,名氣喧騰一時。還有展出飛龍團創團初期使用的薄紗龍皮(內部使用油燈和電土),民國70年的代學者吳富德教授做過田調認為可能是臺灣已知保留最早的龍皮,超過百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