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林縣,隱藏著一位默默耕耘音樂教育的老師,她用音樂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學生,讓藝術的種子在心靈的土壤中發芽。她就是樂耕農樂團創辦人——陳淑真老師。2024年,陳老師榮獲【113 年雲林縣藝術教育貢獻獎-教學傑出獎】這份殊榮,不僅是對她三十多年來教學熱忱的肯定,更是她長期推廣藝術教育的具體回饋。
當我們問起陳老師關於這個獎項時,她謙遜地表示:「做自己熱愛的事,從來都不是為了得獎,而且有個獎項絕對是一群人努力出來的!」這句話,正是她一路以來的寫照。她不是為了獎項而教學,而是為了那一顆顆音樂種子能夠在學生心中生根,甚至是開花結果。
從學校走進社區 音樂伴隨一生
陳淑真老師在藝術教育的領域裡耕耘多年,2017年,她曾榮獲【教育部藝術教育貢獻獎-活動奉獻獎】與【雲林縣藝術教育貢獻獎-活動奉獻獎】,展現了她在推廣藝術與音樂教育上的卓越貢獻。這一次,她再度摘下【教學傑出獎】,更是一項教學上的榮耀。同時,她也獲得了【20年資深優良教師】獎座及榮退獎座,這些榮譽的背後,是她在藝術教育上持續精益求精的心血與努力。
陳老師的教學理念十分鮮明,她始終堅持「藝術是陪伴一生的事」,希望透過音樂,不僅讓學生獲得技藝的提升,更讓他們學會在生活中尋找美、感受美。正如她所說:「音樂只是媒介,透過這個媒介,我們可以開啟對生活美學的感知力。」在她眼中,藝術不僅是技術的展現,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培養感受力的方式。
因材施教 因愛而教
在教學中,陳老師注重的不是單純的技巧傳授,而是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學習動機。她透過自身的教學經驗與學習歷程,幫助學生從挫折中汲取力量,提升他們面對困難的應變能力與學習熱情。她認為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她會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都能夠在音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教學就是分享與陪伴。」這是陳老師一直以來的教學哲學。她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在單方面給予,而是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在這樣的理念下,陳老師不僅是學生們的老師,更是他們的人生導師。她不斷鼓勵學生挑戰自我,並透過藝術開展更廣闊的視野。
多元發展 跨領域教學的典範
在陳淑真老師的教學旅程中,她不僅教導音樂技巧,更透過多元教材設計,將音樂與其他領域結合,讓學生們能夠感受到藝術的豐富與廣泛。她的跨領域教案《講古話十面》便是其中的代表作,結合了音樂、美術與戲劇,讓學生們在趣味中學習,體會到藝術統整的力量。
她還創辦了自己的樂團,推動音樂文化在社區中的發展。樂團不僅是專業音樂人才的培訓基地,更是推廣藝術的橋樑。二十多年的時間裡,這個樂團在她的帶領下,成為了充滿活力與潛能的藝術團體,並且持續不斷地創新與進步。
藝術教育的橋樑 超越教室的藩籬
藝術不應該只存在於教室內,陳老師深知這一點。她將音樂教育從學校延伸到社區,推動親民的藝術活動,如音樂沙龍、講座與體驗工作坊等,讓藝術融入社區生活,讓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音樂的力量。她相信,當一個社會具備美感涵養時,整體的文化素質也會因此提升。
陳老師的藝術教育不僅局限於現有的課程設計,她持續推動傳承與創新,積極設計台灣本土音樂課程,如台灣月琴、空靈鼓、韶琴等,並舉辦相關工作坊,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這些傳統與現代音樂的結合。
更多的耕耘與分享
對於未來,陳淑真老師有著滿滿的熱情與計畫。她笑著說:「想做的事好多,還得學著照自己的節奏來。」儘管退休,陳老師依然不願停下推動藝術教育的腳步。她希望能夠繼續當民眾與創作者之間的橋樑,讓更多人理解藝術教育的重要性。
她深深地知道,藝術教育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並不容易。但她也堅信,有了大家的支持與鼓勵,這條路將不再孤單。未來,她會繼續推動全齡藝術教育,讓藝術美學進入每個人的生活,讓社會充滿更多的美好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