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林天明9月21日捕獲一顆寬約20公分、高約15公分的活體龍宮貝,共6組人出價想買,最高喊價16萬元,最後漁民決定賣給出價12萬的買主,因對方願意放生龍宮貝,雙方在23日晚間完成交易後,漁民24日依約送龍宮貝前往龜山島海域,已經回歸大海。他還特地拿著手機錄影,拍攝放生過程,證明龍宮貝已重返大海。
什麼是「龍宮翁戎螺」?
龍宮翁戎螺外型與宮殿相似,因此俗稱為「龍宮貝」,呈現圓錐形,有黃紅色火焰斑紋,直徑約10~23公分,棲息地分布在臺灣、日本、印尼沿岸,除了臺灣東北角以外,釣魚臺及東沙島東北方海域都有採集紀錄。
臺博館表示,龍宮翁戎螺是目前最大的翁戎螺科物種,特徵為殼口天生帶有一條細長的裂縫,長達貝殼周緣的一半,為其呼吸與排泄的出水口,被認為是相當古老的形態特徵,整個家族可追溯至寒武紀就已出現在地球上。
56年前臺灣首次發現
臺博館指出,1968年,臺灣漁民於東沙群島附近首次發現龍宮翁戎螺。基隆漁船在隔年(1969年)又撈獲,其中2枚活體送到博物館,經由當時臺大教授林朝棨鑑定後展出,吸引逾50萬人參觀,帶動臺灣貝類研究熱潮。
在2017、2020年有發生過漁民撈到龍宮貝,試圖養殖卻造成死亡的案例,這不僅可能對物種造成傷害,也可能對生態系統帶來更大的影響。
讓深海之寶生生不息
臺博館強調,由於龍宮貝生活於深海,人類對其生態了解仍有限,這種古老貝類還有許多故事在等待我們去發掘。在考量商業利用和潛在利益前,應更關注不影響其族群和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不同物種各有其適合的環境,遵循不捕殺、干擾、破壞等原則,才能確保未來世代也能享有這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