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製作學習歷程檔案作為升大專的備審資料參考,部分輿論認為家庭資源較多的學生透過補習可以獲得優勢,憂心造成升學不平等,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林國明24日指出,為了製作學習歷程檔案而去補習的高中生只有不到1%。不過,也有約3%到5%的學生認為老師並無提供積極協助。
教育部24日發表「作伙學: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調查結果,該項調查於112學年度針對全國78所高中進行抽樣調查,共完成2,825份學生問卷以及1,228份教師問卷完成,完訪率分別為76.39%、78.32%。計畫主持人林國明表示,該項調查結果著重於分析社會較為關注的面向,包括學生製作學習歷程檔案(下稱學檔)所培養的能力、是否需要補習、高中教師對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看法等。
林國明指出,調查發現高中教師對製作學檔有正面看法,有八成教師認為製作學檔可以培養學生的素養能力,協助學生探索志向;九成學生認為自己從製作學檔中學到至少一項素養能力。
對於外界憂心學生為製作學檔花錢補習,林國明表示,從調查中發現,在高中三年中曾因為製作學檔而去補習或請家教的學生不到1%,曾補習過「素養」的,也不到1%,合計不到2%;另有超過七成學生認為補習或請家教,對製作學檔沒有實質幫助,藉由學校教師的指導和校內資源就能完成。
另外,也有與論認為若學生家庭社經地位較高,恐影響學生書面審查內容,進而擴大升學不平等。林國明說,通過迴歸統計發現,父母若為研究所畢業者,相較持專科、大學學歷的父母,其子女確實較為積極,但教育程度為高中職以下與持專科、大學學歷的父母相比,則無顯著差異。而公立社區型高中,比公立明星高中的學生更積極製作學檔;也就是說,社會所認知的優勢背景學生,製作學檔的積極程度沒有高於弱勢背景學生。
林國明也發現,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生也對製作學檔抱持較為正面態度,以及認為能從中學到比較多的素養能力,顯示製作學檔這項制度,應有利於弱勢背景學生學習。
至於製作學檔是否增加學生學習壓力,林國明說,近八成學生表示準備考試所花的時間多於製作學檔,且有九成以上的老師認為「不用每一科都做」,學生只要選擇有興趣的科目製作就好,就能降低過多的壓力與負擔。
108課綱的實施對教學現場帶來不少挑戰,林國明指出,高中老師認為協助學生製作學檔時,最大的挑戰包括課程內容教不完,缺乏時間協助、占70.85%;其次為不確定大學教授是否重視、占69.87%;甚至有六成老師表示「沒有心思設計適合產出學檔的作業」。
教育部高教司長廖高賢表示,會再思考提出一些誘因和政策引導,讓每一名高中教師,都更願意協助學生製作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