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成為癌症治療的重要利器,有助找出基因突變使用標靶藥物。但醫師提醒,有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約七到八成後續可能有抗藥性問題,使用NGS的時機很重要。
肺癌連續蟬聯台灣癌症死亡率第一名,每年約有9,700人死於肺癌,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近1/5。為提升全民健康知識,長庚醫院28日舉辦肺癌講座,由桃園長庚醫院院長、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楊政達率5名醫師進行衛教。
林口長庚胸腔內科醫師李適鴻指出,精準醫療時代,在晚期肺癌治療中,NGS已成利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高達50%到60%的病患腫瘤是帶有基因突變的。相較於傳統單一基因檢測的耗費檢體,或傳統基因定序的曠日廢時,NGS能一次全面檢測數十至數百個基因變異,有助患者選用對應的標靶藥物。
不過,就算有合適的標靶藥物,還要擔心「抗藥性」問題。李適鴻說明,在檢驗腫瘤時,考量病人安全,多是做局部切片,並依此進行治療,但這樣就可能只有檢測到部分細胞,導致使用藥物後,就如警察剷除了一個黑幫、另一個黑幫可能藉此擴增勢力,有其他突變的腫瘤細胞取代被殺死的細胞,導致原來藥物失效。
李適鴻指出,有驗出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約七到八成機率可能在後續出現抗藥性。自己就曾治療過一名70歲女性,確診肺腺癌4期後,從一開始使用妥復克治療、成功控制病情,但一陣子後腫瘤再度擴大,再轉用泰格莎,又出現抗藥性,後續驗出較罕見的基因突變,幸有恩慈療法藥物可以選用,才有機會讓患者活下去。
而NGS技術高、價格貴,動輒新台幣20、30萬元,就算符合健保給付資格,一生也只有一次給付機會。李適鴻說,因早期肺癌可以手術治療,較不需考慮,不過隨著部分標靶藥物開放早期使用,患者可與醫師充分討論,但太早做,仍要擔心後續若出現抗藥性,恐還要再次檢驗才能找到適用標靶,因此使用時機相當重要。
李適鴻表示,治療癌症就像打仗,先幫患者擋下第一波攻擊,才有機會繼續使用其他新武器治療;NGS正有助醫師選擇最有效的藥物,大幅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存活率,但仍建議等有治療需求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