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專訪】數位打詐 專家:執法量能待提升

區塊鏈金融犯罪調查師:打詐已是軍備競賽 台灣虛擬貨幣執法量能待提升

一個男子經過一間有比特幣提款機的商店。(JEWEL SAMAD/AFP via Getty Images)
一個男子經過一間有比特幣提款機的商店。(JEWEL SAMAD/AFP via Getty Images)

文/記者張原彰
隨著加密貨幣的普及,現已成為詐團犯罪的重要工具。區塊鏈金融犯罪調查專家說,現在詐團越來越熟悉虛擬貨幣,台灣的執法量能更需要與時俱進,才可確保民眾的身家財產不受不肖之徒侵害。

據內政部警政署最近統計,近年來加密貨幣相關的詐騙案件數量逐年攀升,2023年整年詐騙案件37,823件,其中加密貨幣相關的被害案件就有11,405件,占整體的近三成,財損金額也高達新台幣53.45億元。

虛擬貨幣可快速轉至境外

為能有效掌握與追蹤不法的加密貨幣、區塊鏈資金流,近年有關的人力需求正在增加當中。區塊鏈金融犯罪調查師陳梅慧在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提到,「我們好比是銀行的反洗錢部門,但與傳統的法幣不同,還有更多的心力會放在鏈上的金流分析。」

陳梅慧進一步說,在傳統的金融領域,資金得通過外匯系統匯往境外,這屬於中心化交易,而在虛擬貨幣的世界,則沒有國界的概念,資金可以快速的轉往境外、其它國家,「這個特性就很容易被不肖者濫用。」

區塊鏈金融犯罪調查師陳梅慧。區塊鏈金融犯罪調查師陳梅慧。(陳梅慧提供)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加密貨幣交易都留有紀錄。」陳梅慧說,這是區塊鏈的一項優點,「它雖然不分國界,但所有交易都可以被追蹤,具有高透明度。」

陳梅慧說,「很多人以為區塊鏈好洗錢,但其實反過來,它具有反洗錢的特性。」不過,如何追蹤區塊鏈金流,則是項高技術性的業務,她說,「如果對這件事不熟悉,那在執法上就會缺少有力手段介入。」

區塊鏈好比是公開帳本

她進一步解釋,區塊鏈好比是公開帳本,記載許多完全公開的交易紀錄,「如何鎖定偵查目標的錢包地址,且由於每個詐團的資金調度習慣不同,並從中分析交易紀錄所隱含的訊息找到辦案的破口,就很可能是破案關鍵。」

陳梅慧說,傳統金融洗錢案件多通過人頭戶、水房操作金流,而在虛擬貨幣這塊,則是提供給被害人「錢包」,讓他們轉錢進來,如果找到詐騙集團控制這些錢包的路徑,會讓執法單位有更多的項目可以追蹤跟調查。

長年與檢調合作的陳梅慧,接觸許多有關的犯罪案件,對於被害人的協助涉略不少。陳梅慧坦言,虛擬貨幣的詐騙款項還是有機會追回,「但機率很低。」

打擊數位詐騙已是軍備競賽

她解釋,詐欺、洗錢屬於預謀性的犯罪,詐團早已確定好金流的走向,且熟悉金融機構的運作模式設好斷點,這類情況在虛擬貨幣領域也是一樣,「要攔截真的很困難。」

談到成功案例,陳梅慧說,曾有案件是被害人在幾小時內就發現遭到詐騙,並快速公開受騙過程,並獲得幣圈的關注,她從中協助撰寫幣流文件協助被害人報案,最終讓台灣執法單位得以介入,把在境外交易所的資金扣回,最終返還給被害人。

陳梅慧說,犯罪型態持續變化,已從早期的電信犯罪,演變成在臉書、Line等社群、通訊軟體上詐欺,犯罪工具則是從ATM的轉帳,在金融工具推陳出新後,還會通過虛擬貨幣當作媒介。

「在打擊詐騙這件事上,已是一場軍備競賽。」陳梅慧形容道,若執法單位稍落後犯罪集團,民眾的財產可能就會受到更多損失,「犯罪集團操作虛擬貨幣的熟練度正持續進步,台灣的執法量能更需要與時俱進。」

數位技術與區塊鏈概念圖。數位技術與區塊鏈概念圖。(ShutterStock)

被害人報案率不到兩成

要強化台灣社會的虛擬貨幣犯罪執法量能,陳梅慧認為,還需重視被害人污名化的問題,到現在還有很多被害者不敢或是不願意報案。

她說,在處理虛擬貨幣犯罪案件時,如果報案率太低,會讓他們無法有效比對詐團錢包的交易紀錄,並難以證明錢包內的資金是來自於不法所得,以凍結犯罪集團的不法金流。

陳梅慧坦言,在台灣,跟虛擬貨幣有關的犯罪,被害人的報案率可能不到兩成。「我們需要提供暢通的管道,讓被害人願意站出來,讓他們沒有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