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醫療新聞

這幾招學起來! 鼓勵長輩動一動

關心長輩身心健康,可從日常生活做起。(123RF)
關心長輩身心健康,可從日常生活做起。(123RF)

文/記者李怡欣
依據國發會8月發布最新人口推估報告顯示,2025年臺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比大於20%)。隨著醫療進步及國人平均壽命增加,幫助年滿65歲長者仍可享受健康的退休生活,家人可從日常活動中協助「定期運動、作息正常、社會參與」,延緩長輩的體能與腦力退化

70歲的陳伯伯偶而會想不起某個字眼,只好說:看電視的東西(遙控器)、有人送信件過來(郵差)等,而且想不起來的次數越來越頻繁…。68歲的趙奶奶最近在家不想做家事、不想外出,甚至連原本愛打牌的興趣也不想了…。

84歲的吳爺爺本來每天上午都去公園打太極拳、下午倒垃圾,因行走困難、肌無力,近一個月都沒有下樓梯外出了…。

上述案例想必經常出現在你我生活周遭,衛福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表示,面對老化程度日漸攀升,而人口老化中又以身體衰弱與失智症為主要議題,因為身體功能退化與失智症發病年齡多為65歲以上,因此身體健康促進與失智症防治需要更加重視。 

輕度失智症不易察覺

家屬常抱怨家中老人記憶不好,可是古早以前的事,卻記得一清二楚,「我看他是故意裝的!」,此外,老人家偶而出現記憶力衰減、行為似返老還童、行動力降低,以及身體功能表現變差,例如:減少外出次數、自我盥洗清潔變差、三餐進食需求降低…等。由於大多數長者生活自理皆可獨立,較少需要協助,所以大多被認為是正常老化,容易被家人忽視。

如何判斷長輩狀況?張自強指出,當長輩出現下列情形,如:記憶力、定向力、判斷力、計算力、抽象思考力、注意力、語言等認知功能障礙,或是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精神行為症狀,或是出現走路不穩、無法久站、大小便有困難等運動協調功能問題,症狀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日常生活、人際關係及工作能力的話,就要尋求醫療協助,以降低身心退化或症狀嚴重程度。

日常陪伴增加長輩自信

張自強呼籲,關心長輩身心健康,可從日常生活做起。列舉幾項居家參與方法:

1. 增加長輩參與家中清潔活動,藉由掃地動作訓練手眼協調,增加身體活動量,重點是與家人一同執行,增加人際互動,長輩會覺得自己還有能力付出,恢復成就感與自信心。

2. 陪長輩外出,藉著上下樓梯,訓練長輩的下肢肌力與身體協調性。

3. 找到長輩有興趣的活動(如:刮刮樂),可鼓勵參與也可訓練手眼協調(刮)及認知能力(對獎)等。

透過這些日常活動,包括:定期運動、作息正常、社會參與等,可達到預防及延緩失智、失能,強化肌力、增進長輩成就感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