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10月15日於廣州登場,號稱吸引到來自203個國家、25萬家境外採購商與會,場面熱鬧,但也有參展商指現場冷熱不均,且來自發達國家的人太少。
廣交會有「中國外貿風向標」之稱,分春、秋季進行,本屆廣交會自10月15日至11月4日分三期舉行。據中共官媒報導,本次展位總數7.4萬個,設55個展區、171個專區。線下展參展企業超過3萬家,其中出口展企業約2.94萬家,比上屆增加近800家,新參展企業近4,600家,其中工業機器人、智能製造產線等展區就占了近400家企業、超過1,500個展位。
官方資訊顯示,本屆廣交會吸引逾200個國家、近25萬名的境外採購商觀展,創歷史新高。但歷來最大買家「歐美採購商」僅占12.5%,來自「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的採購商占75.7%;金磚國家占20%;中東國家占13.4%。類似這樣的採購商結構變化在去年的秋季廣交會已有體現,當時「一帶一路」國家採購商觀展人數占比達64%。
15日,本屆廣交會開幕當晚,一位來自深圳的參展商「@BOSS譚.外貿SHOW」在抖音平台說,一天下來,他在自己的攤位看到的基本是俄羅斯、印度和中東人,「完全沒見到美國人,歐洲人只有一兩個」,他說,今年的採購商「發達國家少,發展中國家不少」,且對價格敏感,讓像他們這類走「高質高價」精品路線的參展商很吃力。
中國9月出口低於預期 專家:質和量都有下降危險
廣交會開幕前一天,中共海關總署公布,中國今年9月出口僅年增2.4%,遠低於8月的8.7%增速。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對《大紀元》表示,中國當年成為世界工廠,就是要去占領歐美市場,可以掙到美元外匯的硬通貨;現在客戶被俄羅斯和亞非拉國家替代,而且都是不太確定的,比如俄烏戰爭結束或出現轉機,一旦歐美對俄羅斯的出口恢復,中國對俄羅斯的出口恐怕就會失去。「所以中國(出口)面臨著不光是品質下降,而且數量上也會有下降的危險。總之,廣交會現在看來一年不如一年了。」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對《大紀元》表示,廣交會這幾年非常明顯的特徵就是歐美的訂單少了,非洲、「一帶一路」的國家比較多,可見中國出口在轉變,這對中國不是好事,因為出口到歐美是高單價,出口到「一帶一路」或東盟的價格比較低,所以對中國整體外貿數字會有影響。「(中國)出口額下降可能是一個長期趨勢,面臨國際的貿易壁壘,還有其他國家的競爭,這對中國來說是嚴酷的考驗。」
中國經濟9月PMI(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為49.8%,連續5個月低於榮枯線(50)。黃世聰表示,PMI數字具有領先性,就是問採購方對未來的看法,以50為一個榮枯線,中國的PMI過去一直在50以上,現在長期落在50以下,顯示採購方對未來前景偏悲觀。因為採購是產業發展的先行指標,目前都是緊縮,所以中國經濟當然還沒有好轉的理由。
「這也是為什麼在最近幾週(中共當局)會有一連串的刺激經濟的政策,至少外貿救不起來,可以先把內需、房地產救起來,這是目前(當局)在刺激經濟上唯一能做的事。不過中國房地產是一個頑疾,不是能夠短時間解決的。出口少了一大塊成長的動能,再加上房地產不好,經濟成長率趨緩很嚴重,有未富就先弱的感覺。」黃世聰表示。
謝田表示,中國PMI的趨勢,實際上也正是產業鏈離開中國、世界工廠開始關閉及整體經濟活動下降的一個反映。因為內需持續疲軟,再加上房地產的危機、股票的危機也越發深重,預示經濟不會出現任何轉機,這個趨勢還會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