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內外研究均顯示,過度使用3C產品和螢幕時間,已經對兒童的大腦發展、情緒管理和社交能力,產生深遠影響,這一問題正在迅速惡化,急需政府跨部會(教育部、衛福部、NCC、數位部等)共同採取積極措施。
疫情後危機初現:科技成癮
疫情後,臺灣兒童早期療育通報人數急劇增加,根據《親子天下》報導,2023年早療通報人數達到34,781人次,創下歷史新高。特別是後天性發展遲緩的兒童比例持續上升,這與過度依賴3C產品、缺乏面對面互動,以及疫情期間無法提供高品質托育等因素有關。
10月中,「國教行動聯盟」與「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共同舉辦「青少年情緒障礙國際研討會」,受邀來臺的美國Telos機構聯合創辦人兼臨床心理諮商師Anthony Hansen於會中指出,科技成癮與過度使用螢幕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著嚴重影響,特別是在焦慮、憂鬱、注意力缺失和睡眠障礙方面,這些問題在神經多樣性兒童(如自閉症譜系障礙和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中更加顯著。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亞東紀念醫院神經醫學部主任甄瑞興醫師也強調:家長和學校必須共同努力,管理兒童的螢幕使用時間,特別是在學齡前和小學階段,以減少長期負面影響。
美國兒科醫學教授Dr. Hutton的研究進一步證實,過度使用3C產品與兒童大腦發展的負面關聯性。他的研究發現,3~5歲的兒童若每天使用螢幕超過美國兒科學會(AAP)建議的一小時,且缺乏父母參與,其大腦白質的發育會受到顯著影響,特別是在語言與執行功能區域,導致語言、讀寫和認知能力的測試分數較低。這項研究首次證實,過度螢幕使用不僅會影響學齡前兒童的語言發展,還會削弱他們未來在學術和社交領域的表現。
此外,《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DSM-5)指出,神經發展障礙是兒童期常見的疾病類型,這類障礙會在人格、社交和學術發展上造成損害。包括:自閉症譜系障礙、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和特殊學習障礙在內的神經發展障礙均與早期螢幕使用過度有密切關聯。因此,專家們強烈建議,早期進行干預,確保家長和教育系統能有效管理兒童的螢幕使用時間,以降低神經發展障礙的發生風險。
國教行動聯盟具體建議如下:
1.限制兒少3C使用時間
根據Telos聯合創辦人兼臨床心理諮商師Anthony
Hansen的提醒,研究指出,隨著3C產品使用增加,憂鬱症與焦慮也會越來越多,因此建議,限制兒童、青少年每天使用手機不超過2小時(國小1小時,國中2小時);睡前30分鐘不使用手機,不僅會改善睡眠,也對心理問題有幫助;父母與師長應以身作則,與孩子或學童講話時要把手機收起來。
2.學齡前避免使用3C
各方專家建議,學齡前兒童應避免使用3C螢幕,以免影響神經發展。早期進行干預,確保家長和教育系統能有效管理兒童的螢幕使用時間,以降低神經發展障礙的風險。
3.教育部應盡速發展相關指引
教育部應盡速提出相關指引,並有效宣導給校長、教師、家長和學生,以形成具體共識,共同防制兒少3C成癮問題。
4.勿增加基層學校與教師負擔
應與各縣市教育局處共同推動,進行具體辦法擬訂,而非回到學校自治,避免將行政管理的重擔落在教師身上,並且確保政策的澈底執行。同時限制老師安排學生使用手機或網路完成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