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中旬,張榑國遠赴美國休斯頓,獲萊斯大學之邀展示傳統藝術,將經久不衰的經典《西遊記》皮影戲帶到世界舞臺。
張榑國接受採訪時提到:「我們東華皮影戲團,在1956年的時候,就應邀到菲律賓演出了,可以說是臺灣第一個最先出國演出的團體。我爸爸50年前也到過美國演出,當時巡迴三個月,可見皮影戲很受外國人青睞。」
文化瑰寶 流傳至今
皮影戲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宋代。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記載:「有弄影戲者,初以素紙雕鏃,自後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以彩色裝飾,不致損壞。」可見皮影戲最初是從剪紙而來,後才演變成羊皮製作。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戲說皮影戲》介紹,「皮影戲主要於節慶、神誕、婚喪喜慶、謝平安及民家許願、還願時演出,而且均在晚上,因為藉著燈光才能將戲偶的顏色、輪廓突顯得更清楚,故民間演出頗為頻繁。」
今年到訪休斯頓,東華皮影劇團獲邀三場演出。伴隨著富有節奏的鑼鼓聲,閃爍燈光效果,數十個不同的皮影角色先後入場,傳統劇目《西遊記:金兜山獨角青牛》呈現精采的打鬥場面,觀眾驚歎於皮影藝術家嫻熟的手法,角色替換令人目不暇給,像似變戲法般令人讚歎。情節緊湊,幽默風趣,現場引來陣陣掌聲與笑聲。
今次到訪美國帶給觀眾的表演,是融合現代光影藝術、皮影戲與音樂,呈現特色戲劇的音樂會,實現了古為今用。《鳥兒是真的——十面埋伏》(Birds Are Real, Ambushed From Ten Directions)由萊斯大學音樂系教授暨臺灣作曲家陳士惠策劃,邀集臺灣新銳導演黃鼎云、視覺藝術家陳嘉微,及東華皮影劇團共同創作。
張榑國回憶,自己的父親張德成在50年前,也曾經受邀到美國演出,如今能夠帶著女兒,延續父親的腳步重遊故地,實在很榮幸。
張榑國的女兒張淑涵解釋:「在外國其實也有皮影戲,但是他們的戲偶在影窗呈現出來都比較黑,但是我們是彩色的,而且我們的動作很靈活,因為我們的戲偶全身都可以活動的,一般的戲偶在頭、身體、關節上都是固定的,很多外國人對我們的戲偶特別欣賞,覺得很特別。」張淑涵從小就隨著父親一起參與劇團的演出,對皮影戲充滿了熱忱。
演出結束後,通常會開放給觀眾參觀後臺,很多觀眾都對精美的戲偶嘖嘖稱奇,張榑國津津樂道的說:「很多人會好奇的問,譬如說孫悟空,為什麼一轉身就變其他的東西出來?我會跟他們說,這是變魔術啊!我們動作很快嘛!」
「胎教」皮影戲 七代家族式傳承
傳統的皮影戲是以酬神為主,東華皮影戲團的成立初期,亦是與節慶活動、廟會有著緊密關聯。從閩粵地區流傳到臺灣的皮影戲,是屬於潮州流派。張氏家族的第一代團長張狀,清朝嘉慶年間初期成立時以自家餅鋪命名「德興班」,每逢廟會帶著皮影戲箱演出,兒子張旺繼承父業,流傳至第三代張川改名為「新德興皮戲班」專職演出、第四代張叫將團名改為「臺灣影繪藝術團」,從眾劇團中脫穎而出獲選為「第一奉公團」。
到了第五代團長張德成,將團名更改為「東華皮影戲團」,也就是首個出國演出的皮影戲團,將皮影戲文化向美國、東南亞、日本、韓國推廣。張德成的藝術成就亦有目共睹,他於1984年獲得文建會第一屆「民族藝術薪傳獎」,1988年獲教育部頒贈「重要民族藝術藝師」,並受教育部委託編寫《臺灣傳統影偶圖鑑》以及古劇本。以往祖宗清代的手抄本,如今已成為張家的傳家寶。
如今年近七旬的第六代團長張榑國,他的製偶技術在2020年獲高雄市政府列無形文化資產「皮影戲偶製作技術保存者」殊榮,東華皮影戲團獲文化部認定為「文化資產保存團體」。每次出團,都是一家人齊心協力演出,相互配合,張榑國擔當主演,一人擔當編劇、導演、主角、配角及主唱的角色,太太李親育和兒子張智絢是助演,偶師操縱著細竹竿,皮影戲偶就活起來了,女兒張淑涵負責鑼樂,還有鼓樂、胡琴等現場奏樂,一家人齊齊上陣。
問及張榑國從何時開始參與皮影戲,他笑言:「可能是胎教吧!我們是一代接一代的,我小時候在媽媽的肚子裡的時候,她就跟著我爸爸外出表演了,我在她肚子裡就開始聽皮影戲的音樂了。」淑涵也認同父親的說法:「我的小孩也是胎教開始,我懷孕的時候也是照常演出,我主要是負責打鑼,鑼跟我的肚子是很靠近的,我怕寶寶聽了太激動,就在我肚子上蓋一塊布或者外套,這真的是胎教了!」
戲偶服飾華麗 時裝設計師得靈感
談及傳承皮影戲的必備技能,張榑國認為與生俱來的美術功底就是張家能夠一代傳一代的祕訣:「我們家人都對美術有概念,天生就會畫畫,這樣做戲偶對我們來說沒有什麼難度。」皮影世家的戲偶可不一般,所有演出用的角色都是全手工製作,復刻祖宗流傳下來的造型,在牛皮上雕刻出每一個戲偶的圖案,再用天然染料上色,每一個栩栩如生的戲偶,背後都有滿滿的工匠心血。
張淑涵講述,他們家祖傳的皮影戲偶的造型及服飾,甚至給時裝設計師靈感,在2023年的臺北時裝週有一場特別的走秀,設計了10套與皮影戲相關的服飾,「這是一次很特別的跨界合作機會,當時設計師唐宗謙看到我們的戲偶造型,就提出要跟我們合作,很特別。」
皮影戲融入臺灣在地景點
張榑國表示,對於當下網路、新媒體的衝擊,人們的娛樂方式和百年前大相徑庭,皮影戲過去盛行於廟會演出,但如今就要尋找多種演出的管道,在表演模式和故事方面,也需要推陳出新。
張淑涵對父親充滿創意的頭腦讚賞有嘉:「我們都有做一些老戲碼重新再詮釋,比如《西遊記》、《封神榜》、《濟公傳》、《白蛇傳》都會加入一些口語,結合時事演出,疫情期間孫悟空就請土地公戴口罩,引發觀眾哈哈笑。團長還在旅遊的時候得到靈感,比如臺南關子嶺白河那邊,有一個『水火同源』的奇景,水跟火可以一起相生共同存在,他就靈感一來,完成寫一個新的故事《水火同源——關子嶺傳奇》。我們高雄有一個蓮池潭左營,有一個龍虎塔,我們幾年前就做了一個『蓮池潭龍虎爭霸』的故事。」
張榑國分享:「在臺南白河,山上很奇怪喔,那個山也是兩、三百公尺,那個高山上會冒火,還會噴水,就是水跟火在一起,所以我就想一想,人家說奇怪就有妖嘛,一定有妖,我就把那個水變成一個水的妖怪,火就變成火的妖怪,那兩個人在那邊爭鬥,就引起一系列的劇情出來。」
* * *
筆者問到皮影戲的發展前景,張榑國和張淑涵都有信心繼續做下去,對自家的皮影戲團充滿信心,張淑涵說:「其實我們這些年還獲得蠻多的關注,很多單位跟我們合作,現在也蠻流行跨界嘛。就是大家都想嘗試,新的東西跟傳統的東西做什麼樣的結合會產生一些火花,所以反而越來越吃香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