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流董事長、文化局長王文翠表示,高流園區位在高雄港11至15號碼頭,營運後場域內各類型音樂演出、市集與集客活動頻繁,更與緊鄰的駁二連成一氣,已是高雄重要的文化地標與休憩場域。事實上整個港灣的推動轉型不易,高流的建設更是一波三折,紀錄片不僅回望過去也期待面向未來,引進更多音樂活動,讓產業聚落在此成形。
《音樂人的所在》片長約30分鐘,製片團隊歷時近一年才完成,期間遠赴英國倫敦威爾康圖書館,專訪視覺藝術研究發展專家威廉.舒巴赫(William Schupbach),並拍攝到1871年探險家約翰.湯姆生當年打狗港照片濕版玻璃底片。也前往日本大阪採訪關西大學經濟系教授北波道子,分析百年前高雄築港規劃。
此外,也透過資深引水人胡延章、拆船業者黃道明,以及推動高流建設的市長陳其邁、前市長陳菊、副市長史哲多位關鍵人物的專訪。
孫介珩表示,《音樂人的所在》從高雄港一百多年前的打狗港談起,也觸及日治時期築港建設,雖然文獻都有相關記載,但藉由此片把視角拉開,了解當年約翰.湯姆生為何帶著沉重的拍照設備遠渡而來?高雄築港則從更宏觀的經濟產業史來看對高雄、台灣,甚至是對整個亞洲的影響。
陳其邁表示,2005年推倒高牆是市港合一重要里程碑,更開啟接續20年的城市轉型,高流開幕完成舊港區轉型最重要的一塊拼圖;2008年曾率市府首長在碼頭靜坐的陳菊說,城市發展與區域發展需要南北平衡。如今回望,「痛苦會過去,美麗會留下來」;史哲強調,高流代表高雄轉型的決心與定錨,高雄不只是重工業,而是轉向成「人」的產業,有更多可能會在這裡發生。
音樂人也分享對高流的期待。樂團滅火器表示,可在高流把經驗分享給想要踏入音樂產業的人,從這裡獲得養份面向世界;淺堤及爵式負責人Patrick提感覺好像要認識一個新朋友、慢慢跟高流變熟的感覺;在地音樂人林生祥期待高流能把音樂產業在地深耕壯大;今年高雄文藝獎得主、藍色狂想創辦人紀華麟認為,希望有更多的音樂人才來高流表演,讓民眾近距離接觸到音樂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