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放伴教育協會理事長王希19日協同立委葛如鈞、張雅琳、北市議員苗博雅舉行新書《次世代數位公民素養》發表記者會指出,現在國、高中學生每天平均使用網路超過5小時,但這不代表學生會使用網路或數位工具;也有同學分享親身經歷,像是她的朋友出現網路成癮、網路霸凌、社交恐懼等問題,立委及議員們則提到,目前政府還不夠重視這些問題。
王希表示,雖然他們將青少年、學生稱之為「數位原住民」,彷彿他們很會使用數位工具,這可能是「迷思」,曾做過調查,現在國、高中學生每天平均使用網路超過5小時,這代表學生除上課時間外,其他時間可能都在使用網路,許多學生可能很會使用手機,但不代表會使用網路或數位工具。
王希也介紹新書,他說,他們結合國內外智庫的研究,也把第一線經驗納入,將在未來舉辦一系列公益活動;到明年1月底前,全台灣北中南各地有6場論壇,也會進入40所學校,預計觸及3千人次以上的老師跟學生,希望擴大本書影響力。
本書章節包含〈學生都在滑手機?這樣我要怎麼教小孩〉、〈什麼是數位公民素養〉、〈不再膝反射思考,你需要的是資訊判獨力〉、〈迎戰AI時代,老師應該扮演的三個角色〉等。
高中生陷網癮、霸凌、社恐
一名就讀武陵高中的蕭同學分享朋友遇到的三種問題:一、網路成癮,有朋友在假日,沒有家人管束的狀況下,一天可以使用長達20小時的手機,也有耳聞其他高中的學生整班上課時幾乎都是在滑手機,甚至有人成癮過度調適不過來,選擇一整天請假在家滑手機。
蕭同學繼續表示,二、網路霸凌,因為社群容易組成群組,網路上三五好友就可以組成群組批評某些人,站在被討論者的立場來說,這些負面字詞都是會疊加在一起的,她也有朋友因為在網路上被過度關注、討論,產生憂鬱的狀況。
蕭同學提到,三、因為科技改變互動模式,很多人回到現實生活中會很恐懼面對面的互動,產生社交恐懼,甚至是跟別人溝通時會有不耐煩、情緒低落的狀況產生。
數位時代應幫助孩子保護自己
張雅琳認為,應該幫助孩子在數位及AI時代保護自己,而非告訴孩子不要上網、不要玩手機,因爲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面對孩子現在的環境及需要進行社交行為的工具(手機),最好的方式是幫孩子培養出數位時代素養教育的能力。
張雅琳指出,現在目前只有在31個學校有相關教育課程,希望教育部積極讓更多孩子擁有數位素養教育的課程,搶救孩子除了教育部應該負起責任外,還有地方縣市政府、學校、家長。
葛如鈞直言,數位霸凌現象層出不窮,如:美國發生青少年利用AI偽造同學照片進行數位結合實體的霸凌,儘管校方將涉案學生予以退學處分,但是類似事件正在世界各地發生。
葛如鈞說,不只是霸凌,數位工具也可能造成犯罪,如:性別犯罪或隱私侵犯問題,近期也傳出有14歲青少年跟AI聊天,結果過度入迷,最後輕生。AI、數位平台可能會是老師、助教、同學,但沒有被理解、管理的話,它就有可能把大家推向無底的黑洞。
苗博雅坦言,她在議會問政時深有所感,除詐騙議題外,數位性隱私影像侵害、網路使用成癮問題等都是現在教育第一線現場,確實會發生、經常會發生、任何人都有可能遇到,但很少人知道到底該怎麼面對、處理的議題,因為現在的政府體制之中,真的了解這議題的人「還不夠多」。
所以,苗博雅指出,政府部門裡面,也就是「大人們」也許需要更了解這樣的議題,這不是只有孩子會遇到,但孩子遇到的時候都需要大人們協助,在這個時代裡面,絕對不可能當「鴕鳥」,把頭埋進沙子裡還以為這是少數人的事。
最後,苗博雅呼籲,台北市政府、中央政府應共同面對數位公民素養,這是現代不可或缺、應該要能夠帶著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