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局「森森不息-以三生構築阿里山公路」計畫,部分規劃結合森林副產物——黃藤,應用當地原民部落「鄒族」傳統編織工藝打造神木圍籬,實現生態、人文共榮的世界級景觀公路,獲得國際大獎肯定。
原民建築智慧 打造生態公路
公路局向《大紀元時報》表示,臺18線78k~85k位於嘉義縣阿里山國家風景區,富有闊葉林、霧林帶優美林相,及世代守候土地的「鄒族」居民,是一條兼具生態、景觀、人文的景觀公路。
談起計畫特點,公路局表示,首先團隊清整芒草並延展綠帶,讓原生植物生長演替,並透過野地山採原生種子或種苗,如:海州常山、高山藤繡球、刺蔥、賊仔樹等,進行撫育及補植。
由於阿里山公路海拔高,運送廢棄物困難,團隊將自然坍方落石、倒木直接轉為綠建材來源,同時補植蜜源植物、復育蝴蝶;並建造多孔性昆蟲微棲地及避敵場所,增加矮灌遮蔽光害,營造螢火蟲棲地環境。
同時,考量在地鄒族文化,與部落合作採原民傳統黃藤編織,綁紮木柵圍籬,保護阿里山公路上的珍貴紅檜神木,融合鄒族「分享亭」文化設置涼亭與解說牌。
黃藤是鄒族傳統建築綑綁素材,鄒族人早期網袋、背籃多由黃藤製成,黃藤是國家森林副產物,為傳承鄒族技能,將黃藤做多元利用,以尊重「生物、生態、生命」為構想,推動部落生態共融的世界級景觀公路。
打開天際線 營造綠廊公路
此外,南臺灣絕美海景「屏鵝公路」也是本次獲獎項目。公路局表示,屏鵝公路沿途環山繞海、風景秀麗,由於沿線行道樹常須遷就纜線高度修剪,致樹形不佳,當風災來襲,時有電網斷線致供電受影響。
「屏鵝公路纜線141公里地下化暨種樹百里2.0」計畫,將雜亂遮蓋天際線的電線與電桿地下化,並將公路兩旁植栽優化,把外來樹種換植臺灣原生喬木,打開山海連天的遼闊天際線,將這條通往知名景點「恆春半島」的主要道路,打造成國際級綠廊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