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諭強調,今年2月,總統公布了《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交通部也在今年修正《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增加了通學區的標示。交通部的道安網中,同樣也有針對學區的肇事熱點進行統計。
王婉諭指出,既然都已經統計出肇事熱點,就應要求各地交通局盡速把肇事熱點的成因解決,而不只是告訴大家這個路口很危險,呼籲交通部應該盡快統整各地的危險路口,列出優先順序,進入改善,避免再有生命逝去。
林柏勛強調,對於在高風險路口設置紅綠燈、車輛遵守號誌,是常有的觀念,但在行人以及其他社會活動頻繁的區域,設置無號誌的行人通行路口可能才是解方之一,臺灣的號誌設置多僅考量車輛需求,缺乏整體規劃,導致設置目的割裂,建議高風險地點應設置無號誌行人專用路口,並改善周邊道路設施,以保障行人安全。
陳愷寧續指,目前許多通學區僅掛牌示意,卻未落實周邊整體降速與人車分離設施規劃,速限甚至達50、60公里,完全無法保護學童安全。以日本為例,汽機車若看到路側有幼童,需要主動降速或駛離路側幾公尺,而在臺灣,卻沒有相關對駕駛的規範,她表示,臺灣應設法規要求駕駛在學區主動減速,真正做到人本交通。
王晉謙點出臺灣通學區設置所必須解決的兩大問題:第一,無號誌路口行人穿越;第二,社區內道路設計必須以行人為優先。他強調,臺北市大學校園門口的路都寸步難行,更別說全國其他地區的國中小,若想真正保護學童生命安全,實際建立以人為本的交通環境才是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