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全球塑膠公約談判未達協議 彭啓明:我國減塑、限塑立場不變

環境部2日舉辦「聯合國塑膠公約INC-5會議結果說明」記者會,環境部長彭啓明、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出席,現場並與參與談判的台灣觀察團代表連線。(莊璦筠/攝影)
環境部2日舉辦「聯合國塑膠公約INC-5會議結果說明」記者會,環境部長彭啓明、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出席,現場並與參與談判的台灣觀察團代表連線。(莊璦筠/攝影)

【記者莊璦筠/台北報導】全球塑膠公約第5次會議於1日在韓國釜山閉幕,歷經7天44場會議討論,吸引超過170個政府組織及400個觀察員參與,最終公約內容未能達成共識僅訂「主席文本」約定明年會議繼續討論。環境部長彭啓明2日表示,環境部朝向減塑、限塑的立場不變,規劃明年邀集民間團體共同研擬2035年的減塑期程。

環境部2日舉辦「聯合國塑膠公約INC-5會議結果說明」記者會。此次參與談判的台灣觀察團代表之一、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榮譽理事長樊國恕表示,本次談判主要是歐盟及產油國之間分歧較大,氣候變遷減碳對產油國已帶來衝擊,再加上減塑,這樣的拉扯是可以想像的。

樊國恕指出,針對公約的第3、6及11條等意見較有分歧,包含塑膠產品添加化學品等品項納入淘汰清單及期程、原生塑膠聚合物應訂減產目標、訂定全球基金運用及管理機制,及協助發展中國家轉型。

減塑政策延續循環經濟模式

彭啓明表示,塑膠公約如同氣候談判,已進入深水區,因涉及多方利益族群,有些產業需要變革;台灣在2018年訂定了4項減塑政策,包含一次性外帶飲料杯、吸管、塑膠袋等,但塑膠公約草案討論的項目更多,如塑膠產品就包含固定及支撐氣球的一次性塑膠棒、香菸濾嘴等。

彭啓明指出,這次公約突顯出塑膠對整個環境或人體健康的危害,相信國際也看見這樣的趨勢,臺灣是很重視環保的,環境部朝向減塑、限塑的立場不變,也不會因為公約尚未完成而推遲,將在現有部分成功的基礎下,持續推進減塑計畫,明年上半年將邀集各界研擬減塑措施,完善社會溝通,以源頭減量與循環經濟模式,擬定2035年前的減塑期程。

此外,彭啓明提到,目前也在觀察塑膠聚合物是否有新趨勢,以離岸風電風機葉片為例,葉片是塑膠跟玻璃纖維的聚合物,目前國際上已有分解方法,能將兩種材質分開,相信未來新型態的塑膠會有新技術、也是新的商機,期待有新的科技可以往前走;環境部也表示,目前正在進行的「循環經濟促進法」修法,將提供法律支持,進一步促進塑膠資源循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