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猝死症候群最常發生在2~3個月大時,美國於1992年開始建議不要趴睡,並於1994年發起「仰睡(Back to Sleep)」運動後,嬰兒猝死發生率大幅減少。但持續分析2011年~2017年美國1歲以下兒童的意外死亡案件中,仍有75%的窒息性死亡可能與軟墊造成的呼吸阻塞有關,或與「不安全的寢具」有關。
可以得知不安全的睡眠環境因素仍相當普遍,故美國持續推動睡眠安全運動(safe sleep)。雖然我們「兒童健康手冊」上有安全睡眠相關衛教資料,為了更加深民眾意識,國民健康署持續宣導家長,在照顧1歲以下嬰幼兒時,遵守「5招安心睡」-不趴睡、不用枕、不同床、不鬆軟、不悶熱,以避免讓寶寶暴露於嬰兒猝死及窒息危機中。因此,我們要破解一些錯誤的迷思,讓大家更了解這5招的重要性。
一、不趴睡:
仰睡是最安全的睡姿,有些人認為趴睡比較安穩,因為仰睡時寶寶容易雙手揮動,好像睡得不安穩。其實這是一種「驚嚇反射」,被刺激時就會雙手張開揮動,讓大人覺得寶寶沒睡好,4~6個月後這種反射就會逐漸消失。安全比安穩重要,給寶寶一個安靜不被干擾的睡眠環境就能減少這被刺激的反射發生。
再者,有些人會擔心仰睡導致頭型扁平,其實只要寶寶清醒時,有被抱起來玩、逗弄、互動,就不會因為仰睡導致扁平頭。還有個錯誤觀念,以為趴睡比較不會因為溢奶嗆到,實際上因為氣管的位置在頸部最前方(食道的前方),而趴睡時是氣管在下、食道在上,奶汁更容易從食道往氣管流動。要預防溢奶嗆到,應該是喝完奶要拍打嗝協助寶寶排氣,剛喝完奶不要馬上讓寶寶平躺睡,可以抱一下,約20~30分鐘以後再讓寶寶仰躺睡覺。
二、不用枕:
很多爸媽以大人的經驗認為寶寶也要睡枕頭,事實上1歲以下的寶寶後枕部比較明顯,不用枕頭時氣道較呈現直線暢通,使用枕頭氣道反而較容易前曲,增加阻塞風險。市面上有標榜各式的塑型枕頭,都是不需要的,這樣中間凹陷的「U」型枕頭,在寶寶萬一翻過來呈現趴睡時,反而因中間凹陷更不易翻回來,增加口鼻被壓迫的風險。另有標榜透氣枕頭,也無法減輕窒息的風險,絕對不能相信號稱可以預防窒息的嬰兒枕頭,在美國甚至是規定不能販售針對1歲以下嬰幼兒設計的枕頭。
三、不同床:
在進行兒童死因回溯分析中,我們還是不時看到因為與大人同床睡覺,發生寶寶被壓死的憾事。根據國外統計,寶寶與大人同床睡覺,發生窒息的風險高出近3倍,死亡風險達2倍以上。讓寶寶自己睡在嬰兒床上,是安全的第一步,這需要爸爸媽媽的「堅持」。
在4個月之前的寶寶,常常是睡睡醒醒,無法睡整夜或日夜顛倒是爸媽們很大的挑戰,好不容易哄睡了,一放到嬰兒床上就哭,有時候還要抱整晚,很是折騰。常常哄著哄著,就抱著一起睡在大人的床上,感覺有大人在旁邊,寶寶睡得比較安穩,也很容易隨手拍拍、哄哄。
很多時候遺憾的事就隨之而來,爸媽千萬不要心存僥倖。若是能撐過這段比較難照顧的階段,寶寶也會「認得」就是要睡在自己的床上,這樣對爸媽的睡眠品質也會比較好。有些家庭會覺得空間有限,擺不下嬰兒床,或是有二寶或三寶的家庭,常喜歡直接將彈簧床墊並排擺在地板上,一家幾口全睡在一起,這也是高風險的安排方式,會壓到小寶寶的人更多,且人多、棉被及枕頭也多,窒息風險也隨之增加。
空間有限的家庭可考慮使用體積較小的「箱型」嬰兒床,只要讓寶寶有獨立空間即可。1歲以前,尤其是前6個月不會翻身的階段,千萬要堅持「同室不同床」。
四、不鬆軟:
當迎來最珍愛的小寶貝時,家中充滿粉紅泡泡,不論是買的或親友送的,嬰兒床上常常放滿了可愛的小玩偶,但您知道嗎?這些鬆軟的物件(包含過軟的床墊),與睡眠窒息有關的風險可達16倍,死亡風險可能高達5倍,所以一定要堅守:布置嬰兒床就是什麼都不要放(clean)。國外宣導「嬰幼兒睡眠安全ABC」,就是強調單獨(Alone)、仰睡(Back to sleep)、淨空(Clean)3大重點。
五、不悶熱:
統計上悶熱也會增加嬰兒猝死的風險,很多人會忽略這一點,因為比起悶熱,更多大人比較擔心寶寶會不會著涼,所謂「有一種冷是大人覺得冷」,往往給寶寶包或穿太多衣物。事實上寶寶新陳代謝率高,體溫會比大人高一點,像個小火爐,更怕熱。最適宜的室內溫度是25~28度,若想知道寶寶會不會冷,摸手是不準的,比較建議觸摸背部,至少不要有悶溼感,且要觀察寶寶是否能安穩舒服,不會躁動不安就可以。
其他提醒的小地方,例如寶寶的頸部也不要配戴平安符、項鍊等可能纏繞頸部的物件,白天睡眠時也要隨時注意寶寶的狀況,不要以為寶寶會睡一段時間就離開或過於專注做自己的事,白天睡眠中的猝死事件也是時有所聞。嬰幼兒猝死是寶寶最大的隱形殺手,我們要堅持這「5不」,保護寶寶遠離風險,記住:不趴睡、不用枕、不同床、不鬆軟、不悶熱,讓寶寶平平安安長大。
——本文經「國健署 健康九九+」網站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