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政治

司法院長被提名人:3重點建構司法信任

建立制度機制、提升專業效能、推動司法的國際連結 張文貞:參考歐美設專門委員會 由下而上推動司改

立法院全院委員會10日審查司法院長被提名人張文貞。(中央社)
立法院全院委員會10日審查司法院長被提名人張文貞。(中央社)

【記者吳旻洲/台北報導】立法院全院委員會10日審查司法院長被提名人張文貞人事同意權案。張文貞表示,司法院長最重要任務,就是建構法院的社會信任,以及捍衛民主憲政的法治與人權,包括制度機制、專業效能、國際連結等3個推動重點。

立法院全院委員會10日上午議程進行立委對司法院長被提名人提出詢問。這次是首次提名女性的司法院長人選,張文貞為美國耶魯大學法學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特聘教授,專長憲法類、行政法類、國際法類。

張文貞報告時表示,獨立、專業而有效能的司法,是民主憲政國家的重要基石。不過,「我們的法院,卻正面臨嚴峻的挑戰」。法官及基層司法人員長期過勞,優秀法官人才流失;快速變動的科技、產業,紛雜的社會、政治,都給法院極大的壓力,社會對於法院的信任難以提升。

張文貞說,司法院長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建構法院的社會信任,以及捍衛民主憲政的法治與人權。而且她有三個推動重點,制度機制、專業效能、國際連結。

首先是制度機制的建立,張文貞說,針對過去幾年推動各項司改措施的成效評估,將在司法院召開廣納審、檢、辯、學及民間團體的「司改成效評估及推動委員會」,作為司改後續討論與協作的平台。

她表示,對於已經建立的機制,必須在實證的基礎上,評估成效;對於過去未能形成共識、或未能有效推動的機制,如金字塔型訴訟程序,法官多元晉用及評估淘汰,擴大強制律師代理,強化人民受律師協助的權利,訴訟資源濫用的有效抑制,法律人考選及專業訓練的改革等,均須擴大討論、有效溝通,以務實方法,分階段推動。

張文貞將參考美國及歐盟做法成立「專門委員會」,由專業適任的法官或退休法官擔任委員,加上外部學者專家,定期對相關司法政策進行通盤檢討及探討,透過「由下而上」的經驗及意見整合,確保司法政策的擬定與執行更加一致與協調。

其次是專業效能的提升。張文貞說,將透過司法資源的擴大並有效分配,優化案件流程及整合資訊系統,建構專業量能及傳承辦案經驗等,緩解法官及基層司法人員的過勞問題。

第三是推動司法的國際連結。她表示,與其他國家的法院建立長期且穩固的經驗交流與合作,將有助於彼此專業能量的提升。

張文貞說,目前司法預算約占政府一般預算的1%,人均司法支出僅歐洲國家中位數的一半,司法資源的投入及分配與歐洲等先進民主憲政國家相比,仍存有重大差距。故司法資源的擴大並有效分配,法官及相關司法人員的員額,是其責無旁貸的任務。

姚立明:新聞自由未完全實現

司法院副院長被提名人姚立明報告時表示,台灣從威權轉型民主法治體制後,在新聞自由方面,來自外部干涉已逐漸改善,但來自新聞內部的侵害,也就是媒體擁有者對所屬編採人員「編輯自由」或「報導自由」的干涉卻與日俱增。

立法院全院委員會10日審查司法院副院長被提名人姚立明。立法院全院委員會10日審查司法院副院長被提名人姚立明。(記者宋碧龍/攝影)

他認為,特別是涉及選舉或政治新聞,媒體擁有者多以自身的政治意識,強制要求所屬新聞工作人員與其配合,致使憲法明文保障的「新聞暨言論自由」無法成為新聞工作者的後盾,反而成為媒體老闆的「護身符」,這對國家民主政治發展極為不利。

姚立明說,他專研《憲法》,深知《憲法》保障新聞自由的真諦,又因為充分了解目前媒體環境或媒體內部運作狀況,才知道台灣「新聞自由」還有一大部分沒有實現。希望《憲法》保障「新聞及言論自由」應然性的規範具體落實在實然性的政治生活中,他的政治經歷,應該有助於未來《憲法》的解釋。

立委吳宗憲質詢時表示,姚立明曾說永遠站在「權力對立面」,現在卻要站在「權力最裡面」?姚立明解釋,永遠站在權力對立面的意思是,例如自己曾幫助過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可是他仍會站在對立面批判柯,「我絕對不會因為幫助過賴清德,對他如果違法、違憲的行為就閉口不言」。

對於被質疑酬庸,姚立明表示,被提名大法官要符合司法院的規定,要有一定的程序,最後還要經過立法院的同意,有三關要過,尤其現在立院沒有多數的跟總統相同的政黨,「這麼崎嶇的路,我不覺得是在酬庸我,應該有更多的職務不需要經過立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