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彰投

打卡介苗 男嬰手臂腫成小籠包

男孩施打卡介苗(示意圖)。(Shutterstock)
男孩施打卡介苗(示意圖)。(Shutterstock)

文/記者謝五男
10個月大的謝姓小男嬰在接種卡介苗的3個月後,施打處腫成小籠包大的腫塊並流出黃色膿汁,經採驗送疾管署判定為卡介苗不良反應。

收治該個案的衛福部彰化醫院小兒科主任馬瑞杉轉述,男嬰的媽媽說,這是第二個兒子,老大以前接種卡介苗只有紅腫個幾天,但老二在今年7月施打後卻一直紅腫,兩個多月後腫包越來越大,帶去看診,醫師建議觀察,但他們還是很擔心,再一個月後,腫包越來越大,並且爆出黃色的膿,他們嚇得趕快到彰醫就診,內心非常擔心。

正常腫脹小於1公分

馬瑞杉說,卡介苗是一種牛的分枝桿菌減毒後所製成的活性疫苗,注入人體後可產生對結核病的抵抗力,而臺灣屬於結核菌高風險國家,因此嬰幼兒卡介苗接種,可大幅降低兒童結核病死亡率,接種時間建議為出生滿5至8個月。

馬瑞杉指出,卡介苗接種後通常在施打處會有發紅、腫脹、結痂等現象,整體而言是正常的形態。施打後1~2週,部位開始發紅,形成小紅結節,微有痛癢但不發燒。3~4週會開始腫脹,但接種部位腫脹通常小於1公分。大約6週,有些嬰幼兒會發生膿瘍或潰爛。平均4個月後,開始結痂留下淡紅色小疤痕,一段時間後變成膚色。有些情況輕一點,有些重一點,但通常無大礙。

幼童施打卡介苗處腫脹。(彰化醫院提供)幼童施打卡介苗處腫脹。(彰化醫院提供)
馬瑞杉表示,這起個案跳脫一般的樣態,在接種的3個月後,不只是施打處的腫塊持續變大如小籠包,並且有黃色的膿汁流出,摸起來涼涼的,不會有壓痛感,不同於細菌感染的膿瘍是摸起來熱熱的,通常會有壓痛感,懷疑不是一般的細菌感染,因此進行患部的細菌培養送驗,最後送至疾管署鑑定,經過一個多月,疾管署才確認是卡介苗菌,也就是說,膿瘍是來自於卡介苗接種後的不良反應。

接種不良反應尋救濟

對此個案,彰化縣衛生局已協助家屬依「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申請救濟,盡速讓民眾獲得適當的協助與實質的救濟。

馬瑞杉指出,接種卡介苗之後,如果像本起個案,突然出現膿瘍的情況,或有其他肢體無力、步態不穩等骨炎、骨髓炎的症狀,一定要盡速找小兒感染科醫師看診檢查,以釐清到底是細菌感染或本身的結核菌感染,或是卡介苗的不良反應。

產生不良反應,造成紅腫、膿瘍。(彰化醫院提供)產生不良反應,造成紅腫、膿瘍。(彰化醫院提供)
不過,馬瑞杉也提醒,雖然少數不良反應讓家長揪心,但最好還是要接種卡介苗,可避免幼童發生結核性腦膜炎及散發性結核病等嚴重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