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是「中國製造2025」計畫的收官之年,該計畫在實施過程中引發國際對中共不公平競爭的擔憂。經濟學者及分析人士普遍認為,「中國製造2025」是透過「掠奪性定價」來搶占國際市場分額,是非常惡劣的競爭方式,再來是它的技術含量其實並不高,只要有錢就能做出來,但高階晶片等關鍵技術零件仍得仰賴他國。
「中國製造2025」旨在推動中國經濟從低附加值的傳統製造業,向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產業轉型,該計畫瞄準包括資訊技術、機器人、航空航太、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關鍵領域,並設定關鍵績效指標;目標於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
獲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任命為國務卿的參議員盧比歐,在9月針對「中國製造2025」發布評估報告,指出外界對中國經濟前景看法兩極,有一方認為,中國面臨高負債、成長放緩、人口老化、房地產低迷等問題,顯示中國經濟在崩潰邊緣;另一方則認為,在對未來極重要的高科技產業中,中國占主導地位。
對於「中國製造2025」的評價,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樊家忠對《大紀元》表示,中共在整個產業推廣過程中,是透過破壞國際貿易秩序的方式來搶占市場分額,就是在跟競爭對手博弈過程中,不是把品質提高或者改善服務,反而是把價格壓到比成本還要低,它用虧錢的方式,讓對手也虧錢。
「它(中共)是用國家的力量去支持,讓對手撐不住,等對手倒閉了,他再回來搶占市場的分額,這就叫『掠奪性定價』,放在國際環境裡我們就叫傾銷。」樊家忠說,這是一種非常惡劣的競爭方式。
樊家忠說,中共把競爭對手打敗,建造一個緊張的國際貿易關係,引起各國發動貿易戰制裁中國,「這對中國產業發展是好事嗎?」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中國製造2025」都是一個失敗的結局,其模式、方法制度的設計就是失敗的。不是說它有一兩家公司成功的問題,重點不在這裡。
所謂「成功」領域 技術含量不高盧比歐的報告指出,「中國製造2025」計畫涉及十大關鍵領域,其中有4項已被中國「成功征服」,包括電動車、能源與電力生產、高鐵和造船;有5項實現「部分完成目標」,包含航空航太、生物技術、新材料、機器人與工具機,以及半導體;有1項農業機械是「完全未達標」。
對此,飛天大學人文科學系副教授章天亮博士在其YouTube節目中表示,如果仔細盤點這4個盧比歐所謂「成功」領域,會發現它們其實技術含量並不高,只要花錢就能夠做得出來。
對於中共在航空航方面,無人機製造廠商占據美國商業市場90%的分額,章天亮表示,中共無人機發展確實非常迅速,也部分實現了航太方面的突破,但中共仍無法跟美國的SpaceX、波音、空中巴士競爭。截至目前中國民航造出來的大客機C919,在安全性方面都沒有通過歐美的認證,所以也不可能賣到其他國家去。
談到中國的生物技術,章天亮認為,中國企業確實也在研發一些新的藥物和治療方法,但仍嚴重依賴西方的資本和專業知識。新材料則基本上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成果。至於機器人與工具機,中國生產的低端機器人雖然已逐步侵蝕國際企業的市場分額,但是機器人的先進性,如果跟馬斯克的特斯拉比,顯然還是非常不夠。
中國基礎研究緩慢 關鍵技術零件仍依賴他國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9月發布報告稱,在2019年至2023年間,部分分析人士表示,中國取得的巨大進步是過去20年來國家大力投資的結果。儘管取得了進展,但北京在關鍵技術的零件方面仍然依賴其他國家,缺乏自給自足。
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所助研究員王國臣對《大紀元》表示,「中國製造2025」若沒有高階晶片,一切都是空談。因為中國大部分都是應用研究,基礎研究這一塊進步非常緩慢。
美國總統拜登在卸任前加速打擊中共半導體產業。王國臣說,可見北京當局正積極在收購全球晶片,如果它的晶片自製率能達到自主標準,根本就不需要做這件事,「過去華為說它的晶片或手機有多厲害,事實證明它仍然仰賴全球」,大家看到中國的數位經濟或數位科技很先進,但如果沒有AI晶片或GPU(繪圖處理器),這些都是空的。
王國臣相信,北京當局一定會把「中國製造2025」數據堆疊起來看似達標,或是在部分領域上看起來確實是有進步,但它到底掌握多少核心的專利、基礎研究?「總結來講,中國的電動車很厲害,確實掌握很多專利,可是你拆開來裡面很多CPU、晶片,這些全部都是在美國的手上,那你說這樣算不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