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竹苗

工研院電光50週年 歷任所長談臺灣半導體的過去與未來

工研院電光系統所所長張世杰認為,推動半導體前瞻性技術的關鍵是專業人才扶植與培育,面對全球化與少子化的挑戰,吸引國際人才與資源整合將是未來的核心發展方向。(林倩玉/攝影)
工研院電光系統所所長張世杰認為,推動半導體前瞻性技術的關鍵是專業人才扶植與培育,面對全球化與少子化的挑戰,吸引國際人才與資源整合將是未來的核心發展方向。(林倩玉/攝影)

【記者林倩玉/新竹報導】工研院推動半導體技術今年正好邁入半世紀,工研院日前舉辦「電光50紀念餐會」,國內外多家知名企業和超過百位產業界重量級人士共襄盛舉,10位歷任電光系統所所長也齊聚一堂。此外,工研院也舉行媒體茶敘,由第2任電子所所長史欽泰及第6任所長徐爵民、第10任電光所所長吳志毅及現任所長張世杰共同回顧台灣半導體產業從無到有、揚名國際的奮鬥故事,同時他們也指出,半導體技術領先將是台灣持續致勝關鍵。

「年輕人有一些特質,就是不知天高地厚,沒有那個顧慮,也不怕失敗。」工研院前董事長史欽泰回憶,1970年代台灣科技產業尚未起步,許多人對「半導體」這個新興技術一無所知。當年不到30歲的他,與同齡成員並肩參與國家半導體計畫,對於知識的渴求尤為強烈,對未來充滿衝勁與渴望,最重要的是,對社會與國家有高度的責任感。 

史欽泰指出,科技的發展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人才、精神與文化的支撐,「ERSO」就是一個精神與文化的傳承,不僅代表這群國家科技先鋒篳路藍縷打拼過程,也是工研院持續推動技術發展的力量來源。對於台灣半導體的未來,他認為應該持續以開放的心態與全球合作,讓國家技術與經驗不斷向外延伸,成為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前工研院董事長史欽泰在「電光50紀念餐會」上分享,科技發展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人才、精神與文化的支撐,「ERSO」就是一個精神與文化的傳承。前工研院董事長史欽泰在「電光50紀念餐會」上分享,科技發展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人才、精神與文化的支撐,「ERSO」就是一個精神與文化的傳承。(林倩玉/攝影)

前科技部長暨前工研院院長徐爵民回顧,創院初期,台灣科技產業尚未起步,企業少,工研院肩負起主導科技發展的責任,並透過技術與人才的移轉,促成了聯電、台積電、世界先進等企業的誕生。隨著民間積極投入、產業逐漸壯大後,產業界的研發能量與資源也快速增長,工研院逐漸轉型,將重點放在產業尚未涉足的前瞻技術研發上,角色也從主導轉變為積極協助,專注於高風險但具未來性的技術研發,例如在2000年時期便致力投入前瞻性的奈米電子、軟性電子與平面顯示技術等領域,同時以合作研發的方式支持企業發展,期使台灣在全球科技版圖中能具有領先的地位。工研院的科技布局與角色轉型,不僅是國家產業發展的縮影,更展現了科技創新與國家進步的深刻連結。

前科技部長暨前工研院院長徐爵民說明,工研院在國家科技發展的角色從主導到協作的科技引擎,並專注於高風險但具未來性的技術開發,確保台灣在全球科技版圖中的領先地位。前科技部長暨前工研院院長徐爵民說明,工研院在國家科技發展的角色從主導到協作的科技引擎,並專注於高風險但具未來性的技術開發,確保台灣在全球科技版圖中的領先地位。(林倩玉/攝影)

工研院副總暨資深技術專家吳志毅指出,過去幾年一直有人在問,摩爾定律好像快走到極限,但他認為「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未來20至30年內,半導體仍會持續進步,依然是全球科技的核心,因此他對台灣未來的半導體發展非常有信心。工研院不僅在技術上提供支持,還致力於強化國家的半導體生態系統,由於先進製程對每個環節的要求逐漸提高,從材料到設備的技術整合成為台灣業界的重要需求,結合自身橫跨電子、機械、材料等領域的優勢,能強而有力的協助廠商構建完整的供應鏈與技術生態,未來也將持續扮演台灣產業轉型的橋樑角色,不僅支援半導體產業,也扶植國內的中小企業。

此外,吳志毅也提到,過去三四年,各國絡繹不絕來台尋求協助,希望汲取台灣的成功經驗,建立自己在地化的半導體產業。他認為這並不是壞事情,但必須讓對方瞭解,半導體產業非一蹴可及,需要時間跟金錢,過去台灣花了50年,雖然現在不用花這麼久的時間,不過二、三十年的時間跑不掉的。他也透露,包含歐洲、中東、東歐、東南亞、南美等約有三、四十個國家,近一二年都來台接洽。

工研院副總暨資深技術專家吳志毅認為,半導體技術仍將持續創新,在未來20至30年內,依然是全球科技的核心。工研院副總暨資深技術專家吳志毅認為,半導體技術仍將持續創新,在未來20至30年內,依然是全球科技的核心。(林倩玉/攝影)

張世杰則表示,在現今AI黃金時代中,半導體領域研發方面,前瞻性技術的投入是推動創新的關鍵,也是一項巨大挑戰,像是半導體晶片的開發和測試往往需要投入數億元資金,使得前瞻性研究資源需求與風險承擔規模相當龐大,能夠因應科技趨勢,專業人才扶植與培育,將是重要因素。面對全球化與少子化的挑戰,吸引國際人才與資源整合將是未來的關鍵發展方向,電光系統所多年來在台灣半導體人才生態系中扮演關鍵角色,每年為業界輸送大量人才,同時吸引企業精英與學界教授加入,形成一個流動與循環的良性系統。另外,更積極推動彈性工作政策,不僅有助於解決特殊人才的工作限制也能吸引更多來自國內外的優秀人才,成為未來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致力為台灣科技發展創造更多可能性。

工研院電光系統所所長張世杰認為,推動半導體前瞻性技術的關鍵是專業人才扶植與培育,面對全球化與少子化的挑戰,吸引國際人才與資源整合將是未來的核心發展方向。工研院電光系統所所長張世杰認為,推動半導體前瞻性技術的關鍵是專業人才扶植與培育,面對全球化與少子化的挑戰,吸引國際人才與資源整合將是未來的核心發展方向。(林倩玉/攝影)

工研院表示,工研院在1974年國家政策引領下,透過電子工業研究所(ERSO),共同推動的「積體電路計畫」,為台灣第一個專注於半導體技術研究的機構。在時任行政院長孫運璿的全力促成下,工研院派出第一批19位年輕工程師完成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積體電路技術訓練與技術移轉,並成立全國第一座積體電路示範工廠,憑藉創新與精準製程,不僅在電子錶積體電路良率上超越RCA,甚至讓台灣躍升成為全球第三大電子錶輸出國。

與此同時在政府大力支持,工研院同步推動積體電路技術的產業化,協助創立台灣第一家半導體製造公司聯華電子,並將多年積累的半導體技術與人才進一步轉移,促成了全國第一家專業晶圓代工公司台積電的成立。爾後更開發出台灣第一片8吋晶圓、0.5微米DRAM製程自主技術,衍生成立世界先進積體電路公司,這些新創公司不僅開創了晶圓代工的全新商業模式,更推動台灣成為全球半導體、記憶體產業的重要供應鏈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