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臺南市水流媽廟附近魚塭曾發生黑面琵鷺因肉毒桿菌毒素集體中毒事件,經搶救後有6隻黑面琵鷺康復並成功野放。其中一隻腳環編號T69雌鳥,之後每年10月固定飛回附近魚塭度冬,展現對棲地的忠誠性,如今推估T69已超過13歲了。
鳥界阿嬤 年年來臺過冬台江處科長王建智向《大紀元時報》表示,黑面琵鷺屬於遷移物種,即使年年來臺,也不一定會到同一棲地,而T69卻是與眾不同的念地主義,持續9年回到水流媽廟棲地過冬,顯示牠很熟悉並喜歡這個地方,有鳥友暱稱牠是臺南女兒或台江女兒,歷經多年牠在鳥界已成「阿嬤級」、應改稱台江阿嬤。
T69鍾愛此處的原因與「生態友善棲地營造計畫」息息相關。王建智進一步說明,2011年,黑琵數量從2千隻掉到1千隻以下,於是台江處開始研究黑琵習性,發現他們會在收成完的魚塭捕食無經濟產值的下雜魚,便開始營造友善棲地。
生態友善 人鳥各吃半年臺南西南沿岸地區每年4~9月進行魚塭養殖,此時黑琵正好飛回韓國繁殖,待9~11月再飛到臺南,在收成完的魚塭覓食,因此保育黑琵並不與養殖業相衝突。王建智笑說,正好人吃半年、鳥吃半年的概念。
台江處補助一公頃5千元獎勵金,請漁民配合生態友善棲地營造,包括魚塭在黑琵等國際遷移物種度冬期間配合「晒坪」(放乾池底曝晒太陽)、維持20~30公分低水位、不使用化學藥劑、不收下雜魚、不驅趕鳥類,以及執行鳥類調查等友善棲地行動。
漁民自主加入保育行動計畫初期僅3位漁民參與,面積約10.8公頃;如今擴展到47位養殖漁民、248.57公頃魚塭。令人感動的是,很多漁民後來都是自主操作、自願加入,沒再去領獎勵金,對於能加入友善棲地行列,充滿榮譽感。此外,台江處也推出生態友善品牌「黑琵牌」商標,授權給通過審核的在地漁民產品。
黑琵是保護傘型物種王建智解釋,黑面琵鷺是生態傘護種,意指其生存環境需求能涵蓋許多其他物種的生存環境需求,就像大大的保護傘一樣。保護黑琵等於照顧到整個食物鏈生態系,棲地環境改善,會改善整個生態系統,透過傘護物種保育來建構整個生態保護網。
歷經多年努力,黑琵來臺過冬情況,從2016年約2,800隻,增加到2024年的6,988隻,數字持續增加。此外,過去觀察鷗科與鷸鴴(ㄏㄥˊ)科鳥類在台江主棲地約僅200隻,今年也增加到近千隻。證實當黑面琵鷺在棲地穩定成長時,鷗科跟鷸鴴科鳥類數量也會同步成長。
王建智表示,保育工作的前五年猶如汙水下水道工程,很難被人看見。但只要持續默默耕耘,就能從鳥類生態觀察及數據反饋中看到努力成果。希望藉由T69的故事喚起民眾對生態環境守護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