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名驗光師6日在立院集結,要求英譯正名為「Optometrist」,痛批衛福部黑箱操作,迎合醫界。衛福部表示,目前相關團體意見分歧,且比起正名,更關鍵的為是否涉及業務重疊與擴張,將會持續協商、擬訂共識。眼科醫學會回應表示,台灣驗光師的養成學制、教育訓練,與國際「Optometrist」一詞定義不同。
驗光師公會全聯會6日號召數百名驗光師,集結立法院抗議,批評衛福部黑箱操作,迎合眼科醫學會與醫師公會。
驗光師公會全聯會主張,國際上驗光師音譯為「Optometrist」,但衛福部證書卻是「Optician」,即非醫事人員的「配鏡師」,錯譯損害驗光師專業與尊嚴,使國際交流受阻。
眼科醫學會:台灣學制、訓練、認證與國際不同
對此,眼科醫學會回應表示,這不僅涉及名稱的改變,更涉及專業定位與大眾眼睛健康的重大議題。
眼科醫學會表示,「Optician」是英國體系對驗光師的稱呼,而「Optometrist」的名稱最早出現於美國,國際上,「Optometrist」一詞多指接受學士後研究所教育,具備篩檢、診斷及治療眼睛疾病能力的醫療人員,這與台灣目前驗光師的養成學制、教育訓練及執業範圍存在顯著差異。
眼科醫學會呼籲,專業能力和對國際社會的貢獻是提升國際地位的關鍵,眼科醫師願意與驗光師共同努力來台灣視光的學制教育、專業訓練及資格認證,意即名稱變更需要全面性的考量。
衛福部次長林靜儀會後受訪時表示,當初驗光人員法在2020年修正通過,決定英譯為Optician,因當時相關法規剛通過,名稱曾向眼科醫學會做徵詢。不過,雖然可參考其他國家的名稱或分類,但各國的因應法規及工作種類,仍各有不同。
林靜儀表示,衛福部尊重各團體意見,若只是名稱改變,對其他業務沒有影響,比較單純,但若與相關組織的業務分工有影響,當然要洽利害關係人一起討論。她表示,仍希望醫事人員團體之間各自分工、一起合作,會再與相關團體協商,一起討論擬訂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