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麵包架上整齊堆疊的圓形麵餅,散發著剛出爐的麥香。那些在熱鬧街市中疾馳的單車少年,頭頂著平衡絕佳的麵包架,令人讚嘆他們靈活與熟練的技藝。這些畫面,彷彿是一幅活生生的城市速寫,而張真輔的筆,正是捕捉這些瞬間的工具。
埃及烤餅的起源與日常
皮塔餅(當地稱Aish Baladi)是埃及人生活中無法缺少的主食,就像亞洲的白米飯一樣重要。這種烤餅以其簡單而扎實的風味,陪伴埃及人的每一天。
據說,埃及烤餅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數千年前,當時的麵包製作技術已經在尼羅河流域廣為流傳。這些圓形烤餅因其製作簡單,保存方便,成為埃及人世代傳承的主食。如今,從繁忙的開羅街頭到寧靜的阿斯旺小鎮,都能見到它的蹤影。
張真輔在訪埃第一天的早餐,就遇見了這道烤餅:“剛出爐的麵餅,圓滾滾、熱呼呼,搭配蔬菜與肉類,既有飽足感又充滿風味。”
一場與烤餅的邂逅
畫家的畫筆,不僅捕捉了麵餅的香氣,也描繪了街頭販賣與製作的場景。那些裝載滿麵包的木架,彷彿是城市裡最忙碌的流動風景。少年們在街道間穿梭,平衡著頭頂上的麵包架,他們的專注與從容令人讚歎。
張真輔說道:“我對於這些街頭賣餅的少年們印象深刻。他們扛著麵包的姿態,是這個城市的象徵,一種屬於生存的藝術。”
埃及烤餅的多樣吃法
張真輔記錄下來的不只是烤餅的外形,還有它豐富多樣的搭配方式。皮塔餅內部是空心結構,方便用來夾各種餡料,如鷹嘴豆泥(Hummus)、沙拉、燉肉或辣醬。當地人喜歡用它來包裹蔬菜與肉類,或者單純用來沾醬。畫家曾觀察到街頭攤販熱情地推銷他們的麵包,許多客人會一次購買幾個架子的麵餅,供全家享用。
張真輔笑道:“雖然我不曾完全愛上這種烤餅,但它的多變與實用,讓人不得不佩服。”
麵包架上的文化與記憶
那些木製的麵包架,既是賣家的工具,也是文化的符號。架子上層層疊疊的麵餅,從剛出爐的蓬鬆到稍後的平坦,記錄著時間的流動。畫家提到:“麵餅出爐時猶如膨脹的氣球,但一段時間後會消風,變得扁平。”
麵包架有些放置在街頭,任人挑選購買;有些則由單車少年運送到城市的不同角落。張真輔的畫筆將這些細節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彷彿我們也能嗅到那麥香四溢的氣息。
生活的智慧與藝術
在張真輔的筆下,皮塔餅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個城市的縮影。那些頭頂麵包架的少年,告訴我們生活的智慧與藝術。在埃及,生活是一場生存的遊戲,而皮塔餅則是這遊戲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張真輔感慨道:“在這城市生存,你得使出渾身解數,就算騙人也是一門學問。” 這樣的感觸,或許正是因為皮塔餅與埃及街頭文化的交織,讓他深深著迷。
皮塔餅的城市速寫
透過張真輔的畫與文字,我們彷彿也成為這旅程的一部分。皮塔餅,不只是埃及人的主食,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那夾雜著麥香的街頭,那些載滿麵包的單車,還有忙碌的攤販與買家的笑聲,構成了這座城市最生動的畫面。
若你有機會到埃及,請一定要試試這款簡單卻耐人尋味的烤餅。它所承載的不僅是味道,還有這片土地的故事與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