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個麵包架上,整齊堆疊的圓形麵餅,散發著剛出爐的麥香。那些在熱鬧街市中疾馳的單車少年,頭頂著平衡絕佳的麵包架,令人讚歎他們靈活與熟練的技藝。這些畫面,彷彿是一幅活生生的城市速寫,而張真輔的筆,正是捕捉這些瞬間的工具。
畫家的畫筆,不僅捕捉了麵餅的香氣,也描繪了街頭販賣與製作的場景。那些裝載滿麵包的木架,彷彿是城市裡最忙碌的流動風景。張真輔說:「我對於這些街頭賣餅的少年們印象深刻。他們扛著麵包的姿態,是這個城市的象徵,一種屬於生存的藝術。」
烤餅起源與日常
皮塔餅(當地稱Aish Baladi)是埃及人生活中無法缺少的主食,就像亞洲的白米飯一樣重要。這種烤餅以其簡單而紮實的風味,陪伴埃及人的每一天。
據說,埃及烤餅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數千年前,當時的麵包製作技術已經在尼羅河流域廣為流傳。這些圓形烤餅因其製作簡單,保存方便,成為埃及人世代傳承的主食。如今,從繁忙的開羅街頭到寧靜的阿斯旺小鎮,都能見到它的蹤影。
張真輔到訪埃及第一天的早餐,就遇見了這道烤餅,他回憶:「剛出爐的麵餅,圓滾滾、熱呼呼,搭配蔬菜與肉類,既有飽足感又充滿風味。」
烤餅的多樣吃法
除了記錄下烤餅的外形,張真輔也將其豐富多樣的配料與搭配方式描繪下來。皮塔餅內部是空心結構,方便用來夾各種餡料,如:鷹嘴豆泥(Hummus)、沙拉、燉肉或辣醬。當地人喜歡用它來包裹蔬菜與肉類,或者單純用來沾醬。
街頭攤販熱情的向畫家推銷他們的麵包,許多客人也會一次購買幾個架子的麵餅,供全家享用。張真輔笑道:「雖然我不曾完全愛上這種烤餅,但它的多變與實用,讓人不得不佩服。」
皮塔餅城市速寫
那些木製的麵包架,既是賣家的工具,也是文化的符號。「麵餅出爐時猶如膨脹的氣球,但一段時間後會消風,變得扁平。」架子上層層疊疊的麵餅,從剛出爐的蓬鬆到稍後的平坦,記錄著時間的流動。
透過張真輔的畫與文字,我們彷彿也成為這旅程的一部分。皮塔餅,不只是埃及人的主食,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那夾雜著麥香的街頭,那些載滿麵包的單車,還有忙碌的攤販與買家的笑聲,構成了這座城市最生動的畫面。
若你有機會到埃及,請一定要試試這款簡單,卻耐人尋味的烤餅。它所承載的不僅是味道,還有這片土地的故事與靈魂。◇